最近的乐视可以说没一件乐事。资产冻结,发不出工资,员工讨债,贾跃亭卸任......一连串的负面信息不禁让人觉得乐视即将寿终正寝。
当然最令人恶心的,无非是合约机里内置运营商的各种 APP,从开机画面,系统里各种手机营业厅,一大堆低频使用甚至几乎从来不用的定制应用占据着手机桌面和内存,这一点安卓用户应该深有体会。
更有甚者直接在合约机的机身打上运营商的 Logo,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用的是预存话费的合约机。
从以上几点来看,合约机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其实并不划算,到头来没省多少钱不说,还要为此为合约合同买单。合约结束以后还要承担高额的套餐才能保住你用了 N 年的手机号。
目前,美国主流运营商已全部取消合约机。之前 T-Mobile 是第一家停售两年合约的美国大型运营商,该公司早在 3 年前就采取了这一措施;AT&T 去年初效仿了 T- Mobile 的做法,限制了两年合约的销售渠道;Verizon 也在 8 月取消了合约计划。
而直到最近,美国移动运营商 Sprint 证实,该公司将停止销售两年合约机。至
此,美国四大运营商将全部以全价和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手机。
谁在养这棵运营商的摇钱树?看似划算的合约手机,实际包含了太多的隐形成本。面对繁杂的套餐价目表,不少消费者往往最后都走向运营商铺好的「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合约机一无是处,为何还是有人在养这棵运营商的摇钱树呢?
目前市面上合约机的销售模式,由三个关键因素构成:
手机产品终端
套餐
合约利益推力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合约机的出生和消亡。
从产品终端上讲,早期的国产手机产商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在三星,摩托罗拉等大牌国际厂商打入内地时,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机型定制,似乎成了一条险中求胜的路子。一来可以通过运营商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二来可以通过运营商的套路扣住用户,增强品牌粘性。
而套餐方面,大多用户月消费并达不到套餐的低消金额。而对于一些高昂话费人士,合约机却不失为一个亲民的选择。除此之外,一些单位的批量购买,部分商业活动的礼品的赠送,共计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需求量。
反观美国,取消终端补贴的运营商通过改变营销策略,并将精力放在更多强调网络质量、手机套餐的设计和内容服务方面,从而走出了捆绑泥潭。对网络的重视和对手机套餐设计理念的改变,已经为运营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GEEK君有话说也就短短几年的工夫,与运营商联合推出的定制手机,竟成了用户不疼,厂商不爱的代表性产品。美其名曰保证最低消费,实际上是强制消费。
在极客君看来,尽管运营商在合约机上推出各种补贴返利,但终需回归通信本质,从营销拉动为主回归到实打实的网络服务上来,顺应国家的提倡政策。天若有情天亦老,提速降费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