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人眼里,有这样的一个“庞太师”,是拜《三侠五义》和《呼家将》所赐。只是,《三侠五义》及别的侠义小说中,庞太师叫“庞吉”,而在有关杨家将、呼家将的小说、戏曲中,他又成了庞文。但无论是叫“庞吉”还是“庞文”,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都是最大最大的奸臣,在百姓中的知名度要高过赵高或者秦桧这些真正的奸臣。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庞太师呢?如果有,他的原型又是谁呢?
一,首先需要说明,其实在整个北宋一百六十七年间,生前被賜太师衔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宋初给太祖黄袍加身的功臣赵普,扶持哲宗的文彦博和扶持徽宗的蔡京。
既然宋代所封的太师里面,原本就没有姓庞的这个人,那么,怎么冒出来这么个“庞太师”来了呢?
同样,宋朝也没有庞姓的皇后或者贵妃,庞太师所谓的“国丈”和他儿子的“国舅”身份也就子虚乌有。
二,”庞太师”既然不存在,那么他的原型是谁呢?
我们家乡的这个庞籍,和传说中的“庞太师”是同一个人吗?
当然不是!
首先,庞籍从未受封“太师”衔,终其一生,最高官衔为“太子太保”、封颖国公,死后追赠“司空”。所以,也就不存在庞籍身上的“太师”标签。
其次,庞籍出身于官宦世家,并且靠考中进士走向仕途。而庞文(吉)不学无术,是靠外戚的身份和皇帝的封赏做的高官,两者没有共通之处。
再次,庞籍没有女儿、或者近亲入宫为妃,他跟“外戚”也就沾不上边。
最后,庞藉是《宋史》中著名的忠臣,为官期间,多次拒绝后宫美人的指派,在臣僚和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所以,写书编戏的人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凭空捏造,给他贴上“庞太师”的奸臣标签。
三,既然庞籍不是“庞太师”,或者说不是“庞太师”的原型,那么真正的“庞太师”应该是影射的哪个历史人物呢?
据史家考证,应该是一位并不姓庞的人——张尧佐。
其实,历史上的张尧佐并非十恶不赦的奸官,如果是的话,知名度也就被民间给抬上去,用不着改名换姓了。充其量,张尧佐只能算是一个没有多大作为的普通官员。他身上最大的”污点”,也不过是自己的外戚身份。
要知道,自古以来,凡与“外戚”沾上边的大臣,往往会被同僚们私下所不齿。
也就是仁宗,换作别的皇帝,包拯恐怕要有苦头吃了。
由于包拯是百姓心中清正廉洁的典型人物,包拯所反对的,自然也成了百姓所认为的奸臣了。殊不知,在宋代,没有任何一位官员没有遭到过弹劾,尤其是包拯担任谏官时,更是严格执行皇帝赋予他的职责,几乎每次的朝政都有包拯的弹劾扎子呈上。
包拯的这次触犯龙颜,让张尧佐出了名,加上他有个侄女是受宠的贵妃,自己死后又被追授“太师”,所以,被人们以讹传讹,逐渐就成了大奸大恶的“庞太师”了。
@非非空 原创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宋史》,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