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古迹之六——古刹三义庙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国人耳熟能详,刘、关、张三人萍水相逢,结金兰之好,其重义守信的行为更是成为了国人所崇拜的榜样。
因此民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庙宇——三义庙,有的地方叫三义宫,无论是庙还是宫,都是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弘扬其精神的场所。
而今天要寻访的这处三义庙可以说是目前京津地区保存最为完好、最具规模、最为隐蔽的一处,位于通州区玉带河东街358号通州成人教育中心院内。
根据庙前的碑文介绍,这座三义庙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地震坍塌,雍正六年(1728年),由山左(山东)人士进行了一次重修,当做会馆使用,又名山左会馆。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于通州置义冢地十四亩。1935年,国民党二十九军部分官兵驻扎在这里,与城内日伪军对峙,1937年7月与日寇血战后被迫撤离。
新中国成立后,该庙被通县粮食加工厂占用,拆除正殿东耳房。目前只有院落一进,山门为歇山顶,门头嵌有匾额:“古刹三义庙”。
笔者到访时正巧有一位庙里的工作人员的人走出来,本来紧闭的大门就这样开放了,但是告知不许参观,最后也只是遵守规定,在门口拍摄了唯一一张院内的照片。
院内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前有古树二株,东柏西楸,枝繁叶茂,树旁各立石碑一通。
查询资料得知,东侧柏树是国家二级古树,树龄约为200年左右,树下石碑为《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碑首楷书“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铭文记载的是山左(山东)人士多在通州从事小推车短途运输业务,有病殁者,则由本省同乡捐资购地买棺于此处尸殓事毕后予以埋葬,右面刻捐资人姓名,落款:“大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岁次戊寅菊月吉日住持僧端率徒孙觉悟敬立。”
西侧楸树是国家一级古树,树龄约为350年左右,树下石碑为《重修三义庙碑记》,碑首楷书“万古流芳”四个大字,铭文记载的是山左(山东)在通(通州)人士修三义庙的事迹,且效仿刘、关、张重情重义。
右刻捐资人姓名,下款为雍正六年(1728年)岁次戊午季夏月,文后落款“山左会馆”。
庙宇虽小,却是通州繁华的历史见证,更反映了古代民间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地处成教中心院内,外人知之甚少。
通州古刹三义庙,
见证繁华四百载。
桃园结为金兰好,
忠义精神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