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道光皇帝在去世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第四个儿子,就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比较保守,后来清朝于一九一二灭亡。
那么,我们想一下如果当初不是咸丰即位,而是他的第六个儿子奕訢登上皇位,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奕訢,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很多人都说,如果当时是奕訢即位的话,清朝很有可能可以多延长半个世纪之久,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慈禧,和入侵的八国联军了。
恭亲王奕欣是清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学识和才智,在清王室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而他每次都能成为焦点人物。
爱新觉罗·奕欣,号乐道堂主人,是清末的政治家、洋务运动指挥者。
假如奕欣成为大清皇帝的话,以他的聪明才智可能会做出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只可惜他却只是个王爷。
道光皇帝对这个儿子也很看重,想把皇位交给他。不论文采还是武略,奕欣都深得道光皇帝的喜欢。可他还是只是恭亲王,不是咸丰皇帝。
道光皇帝资质平庸,才具一般,是一个“守成之君”,而非“创业之君”,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犹豫不定,致使很多官员忽上忽下,如杨芳、琦善、林则徐等等。
同样,在皇位继承人选的问题,也是如此,一会儿皇六子奕訢,一会儿皇四子奕詝,举棋不定,最后选了一个与自己性格差不多的年长一点的老成持重一点的奕詝来即位。
因为道光皇帝的决策向来都是一样的,以“保守”、“守成”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敢有丝毫的突破与创新。
曾经的四阿哥不仅没有任何能力,就是一个软柿子,谈到治国之道,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
唯有的就是非常会讨道光皇帝欢心,时不时给道光皇帝请安,根本就不会想任何事情,谁也想不到道光皇帝竟然将皇位传给这个软柿子。
稀里糊涂四阿哥奕詝就当上了皇帝,奕訢曾经还主张自强,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西方国家,想尽一切办法超过西洋国家,但是遭遇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尽管奕訢十分有才干,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先是错失皇位,再是被慈禧猜忌,加上当时黑暗的晚清朝廷,纵然奕訢载有天大的本事也终究无力回天。就像明末勤于朝政的崇祯帝,纵然日日亲政也挽救不了行将就木的大明。
单靠某个励精图治的皇亲国戚妄图挽救腐败的封建王朝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崇祯是这样,奕訢也是这样。时隔二百年,历史再次向人们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