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木兰,就是“花木兰”。事实上,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不姓“花”。因为诗中没有提到她的姓!
民间俗称“花木兰”,认为木兰姓花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木兰是花名,花木兰是木兰倒装的;也可能是因为木兰的昵称“花姑”,所以叫“花木兰”。;最大的可能是明代戏剧家徐渭、徐文长写的杂剧《四声猿传奇》。
《四声猿》中有一折戏叫《雌木兰代父从军》。这出戏的剧情来自乐府诗《木兰辞》的演义,但在《木兰辞》中,木兰没有姓氏。出于戏剧表演的需要,徐伟给木兰取了一个“花”姓,突出了木兰的女性美。他还把木兰的父亲命名为“花弧”。事实上,所谓的“花弧”是“花糊”的谐音,暗示着名字的混乱,这是作家常用的技术。

木兰这个名字的寓意
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了京剧《木兰从军》。当时,他更加谨慎。当他很难查阅信息时,他没有给木兰加姓氏。直到解放后,豫剧艺术家常香玉才将京剧改编成豫剧,命名为《木兰》,并在全国巡回演出。他还拍了一部影响广泛的电影。到目前为止,“木兰”这个名字在人们中很熟悉,也很流传。木兰从那时起就姓“花”。
如今广为流传的花姓来自明代著名作家徐渭(1521~1593)创作的杂剧《四声猿&826》;雌木兰。在《雌木兰》中,丹角一开始就是自己:“妾姓木兰。”为什么徐渭要让木兰姓花而不是直接用木兰诗中的“木兰”这个名字,或者当时已经存在的魏朱二姓?有他独特的意图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有人认为“花”有迷惑人、不真实的含义。在《雌木兰》中,木兰的母亲姓贾、贾、假、不真实。她和木兰的花姓正在互相注释。徐渭想说明剧中的人物是凭空虚构的,不是真的。这种解释失去了牵强,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徐渭在诗《西北三首》(1)中说:“西北谁家妇?雄才如木兰。一朝驰大道,长安几天。红失裙藏箍,尘生袜打鞍。当龙无不可,转战谅非难。"(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边词26首》(13)又有:“汉军争看绣裆,十万弯曲一女孩。唤起木兰的亲和比,看他用箭是谁长的。“由此可见,徐渭爱、欣赏木兰这个角色,既然如此,他又怎能无缘无故地否定她的真实性呢?不仅如此,徐渭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木兰作为自己的化身。作为一名文人,虽然徐渭在战场上没有血腥战斗和英勇战斗的经历,但他间接参加了明朝的抗日活动。袁宏道的《徐文长传》说:“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谭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都密相议后行。“徐渭经常参与胡梅林门下的军事策划,并在胡梅林门下做幕客。不幸的是,他没有木兰那么幸运,使战争成为人生转折点的机会,成名立世,成就未来。然而,正因为如此,徐渭想借用和自己一样的战争经历,与众不同的木兰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作品中的木兰自负自豪,取得了巨大的战功,如探袋取物,处处体现了徐渭自己傲慢的才华,不流于世俗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当我们仔细欣赏《四声猿》时,我们会发现《雌木兰》与徐渭关系最密切,蕴含着许多良苦用心。比如他给木兰的妹妹取名木难也是有意义的。木难是宝珠名。“火齐木难”比喻珍稀罕见的东西,多用于指书画诗文。三国魏的曹植《美女篇》有:“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美女篇》写道,一个美丽高贵的女人因为欣赏高义而难以找到知己,所以“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这是曹植自叹文才斐然,却无人赏识,雄心勃勃,但雄心勃勃却难以施舍。徐渭书画诗文俱佳,文才武略均备,但终其一生郁郁寡欢,如罕见的木难宝珠不遇明主,鱼眼珠玑混为一谈。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雌木兰》中,木兰寄予了徐渭的理想和抱负,而木难则反映了徐渭的现实生活。通过改变木兰的姓氏,这意味着剧中的主角是虚构的,这与《雌木兰》的主题无关,也不能为作品增添色彩。相反,它损害了作者的寄托。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像徐渭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愚蠢的表现?至于木兰母亲的姓“贾”,与其说木兰的故事不真实,不如说是木兰的女装和男装。木兰以父亲的名义参军,她是“假”花弧。但贾姓如用在木兰身上,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符,对人物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徐渭将其安装在花母身上,以提示木兰易装的特殊身份。那么,徐渭让木兰姓花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有破解了这个创作之谜,我们才能不辜负作者的艰辛和成就,更好地理解雌木兰。
我觉得命名有点一般。首先,你真的认为女孩将来写作业名字并不麻烦。
其次,木兰木兰,是送给女孩后也要像木兰一样的女人不让须眉吗?很直白啊,可以婉转点哦。
第三,从女孩的角度来看,女孩的同学一提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花木兰。或者这个名字在公共场合有点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