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互联网最大的机会在于对传统产业的颠覆,mp3下载颠覆音乐,微博颠覆媒体,团购颠覆本地服务,世纪佳缘替人当红娘,而易到用车、航班管家、今夜酒店特价这种应用都在不同的角度侵蚀、变革传统产业。当然,也有噢粑粑这种剑走偏锋型选手^^
所以,王兴说的不错,一切未被互联网所改变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
而机会就在其中。
看看哪些传统行业还没被改变吧:
TV,坐等被iTV干掉;
运营商正在为微信纠结;
网易公开课正在渗透高教业;
丁香园的用药助手正在切入医药产业;
等等等等。
而这里面,大多都是以服务,而不是商品买卖,线上能力+线下资源相结合,才能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电力、石化、铁路这种国资强势垄断背景的你就甭想虎口夺食了。
这种机会总是隐藏在每个人的身边。
最近我就用这套说辞煽动了几个不同的哥们辞职创业,而他们每个人,都精于某个看似和互联网无关的行业,但当他们的行业和互联网相结合时,就迸发出 颠覆的潜质。
所以,还得结合自身的资源,想想看身边什么行业什么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而自己又擅长于此或严重感兴趣,就可以出手了。
我扔几个砖头先:旅游助手,找车位助手,学习助手,还有周布莱恩 同学提到的智能家电,这个也是很棒的方向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不是你想象就可以想出来趋势的,捕捉趋势里面的机会,能落实于行动之中,这才是根本。不管你是个人创业,还是合伙做生意,即使不成立公司的投资,包括副业在内,都得顺着市场趋势来,否则不但不能长久,而且逆潮流而动。
什么是市场趋势呢?90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到了吃“猪头肉”的时候,那几年全国流行吃这个冷菜,是收入水平到了这一步。同样,90年代末是家电行业的黄金季节,“长虹”“海尔”“春兰”“康佳”等等才耳熟能详,因为经济发展到了那个时候,家用电器进入了全民普及的时代。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在2004年数码相机开始普及的时候,你去造胶卷相机,这就是不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在2009年后,你去造塞班手机,这也是不作为,逆市场潮流而动,只能在市场中死无葬身之地。
过去,如果你想创业,首先第一步想的是我干什么行业?参加线下沙龙时,很多朋友在一起自我介绍,基本上都是这么介绍的: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城市,我是做什么行业的,卖什么产品的,
有的说我是做服装的,有的说我是做餐饮的,有的说我做外贸的,有的说我做服装的,有的说我做美容院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介绍完之后,基本忘了彼此叫什么,而只记住他是做啥的了,然后就叫他地产哥,餐饮哥,服装姐。。
所有行业做的所有的产品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产品:
1.零售业
就是卖能带走的产品。
比如卖服装鞋帽,卖面膜,卖化妆品。。等等有形的货品。
2.服务业
就是卖带不走的产品,比如美容美发,健身房,酒店,足疗馆等等,嗯都属于服务类的,就是必须要去现场体验的。
所有行业基本就是这两大类。
搞明白做什么行业之后,第二步就要研究怎么做:任何行业基本上都分为三个端口:上游厂商,中游批发商,下游的实体店。
你做任何生意,要么就是做上游,开厂,做制造,然后把产品批发给批发商赚差价。
要么就是做中游,搞批发做代理,去厂家批发货回来,再卖给实体店,赚中间差价。
要么就是做下游,开实体店面对消费者,从批发商那里进货,然后再卖给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人)赚差价。
所有生意都是这么做的,简单吧。
你搞清楚了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呢,接下来你就开始埋头苦干,想办法把收入做高,把成本降低,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
这就是过去所有老板的赚钱方式。
这样做生意有没有问题的,没有问题。过去基本这样就可以赚钱了。过去做企业都是这样成功的。
但今天这么干,发现赚不到钱了。为啥呢?原因就出在一个东西上面:叫做行业周期!
万物都有周期:
一颗种子,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人也有周期: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
这个谁都逃不过。
生意呢?也有生意的周期。
任何行业都逃不过三大周期:暴利期,微利期,无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