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民族公敌”迪林格的下场,美国一名银行劫匪的死与一个女人有关,成为整个美国人民的敌人会怎样? 约翰·迪林格就是这样一个人。美国公众认为他是大萧条时期抢劫富人赠予穷人的罗宾汉;美国银行家声称他是一个可恶的强盗;联邦调查局称他是“国家的敌人”;而在他的同事眼中,他
“全民公敌”迪林杰的末路,美国银行大盗的死跟一个女人有关
与全美国人民为敌会是怎样?约翰·迪林杰就是这样一个人。美国民众认为,他是大萧条时期劫富济贫的罗宾汉;美国银行家断言,他是可恨的抢劫犯;联邦调查局表示,他是“全民公敌”;而在同伙眼中,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铁哥们儿。

他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当时正经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在高失业、大衰退的浪潮下,美国人普遍感到乏力和茫然,随之而来的是高企的犯罪率和安全感缺失。但此时,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悍匪,在闹的人心惶惶的同时,也得以让BOI借助这个机会迅速崛起。

1933年前就因偷盗罪坐了九年多的牢,出来后又是大萧条的高峰时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就抢呗。他抢劫了阿肯色州的一家银行,轻松的搞到了1万美元。

初尝甜头的他如法炮制,一口气又劫了4家银行,共抢到近3.3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得上巨款了。但他8月份在抢劫一家银行时留下了线索,结果于9月22日被警方抓获。

按理说,迪林格帮的行为并不是联邦司法机构管辖的犯罪,BOI无权插手。但他们游击战式的跨州作案,让各州警方都很头疼,因为美国警察可无权跨州执法。这就需要有个全国性的执法机构出面协调,而BOI苦等的机会就在眼前。

这时的迪林格帮一直在大肆作案,他们曾假扮某公司的推销员,向银行推荐一种“新型警报器”,踩点之后顺道提供售后服务:真枪实弹的洗劫该银行。

另一种手段,则是谎称自己是某电影公司的导演,正在拍一段抢劫银行的镜头——于是路人们就笑呵呵的围观一起真正的银行抢劫。这些看似滑稽的小伎俩却屡试不爽:在短短4个月中,能确定是他们犯下的银行劫案就有4起,金额达到13万美元。

更劲爆的是,他们不仅抢劫银行,还敢抢警局!印第安纳州奥本市(Auburn)和秘鲁市(Peru)的警察局军械库先后遭劫,迪林格帮搬走了多支汤普森冲锋枪、步枪、左轮手枪及大量弹药,这些装备让他们如虎添翼,也让执法部门在后来吃尽了苦头。

美国的银行大盗约翰·迪林格至少抢劫了20多家银行,袭击4家警察局,并曾越狱2次。他曾在印第安纳州的监狱服刑,1933年获得假释。4个月后,又被收监,关在俄亥俄州监狱。在那里,他伙同其他犯人开枪杀死狱警,到年底,大部分团伙成员被缉拿归案。

迪林格又被送往印第安纳州监狱,他在越狱在逃期间,又多次袭击警察、抢劫银行。1934年3月,他从戒备森严的监狱再次脱逃。当地报纸称他使用木头和鞋油制作的假枪威胁狱警打开牢门,然后挟持两名人质,离开监狱。

约翰·迪林杰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罪犯,尽管受到警方等人的厌恶,甚至被当时美国调查局(后来改组为联邦调查局)冠上”头号公敌” (Public Enemy No.1)的称号。

但是当时人们却仍对他尊崇有加,认为他是现代罗宾汉,而其发迹和成名也离不开当时美国大萧条和禁酒令的社会背景。

最终导致迪林格死亡的是一个跟迪林杰打得火热的妓女,警方跟妓女联系设计了迪林杰。1934年7月22日晚上十点半,当迪林格和两个女子走出电影院,主管探员迅速确认了目标,点燃香烟发出了行动信号。

迪林格迅速意识到了危险,一边努力掏枪一边向巷子里逃去,但为时已晚:3名探员包抄过去,一共开了6枪,迪林格胸部中两弹、头部中一弹,当晚死于医院,他惊险而疯狂的人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电影《迪林格》(Dillinger) (1973年) 记述了臭名昭著的银行大盗约翰•迪林格最后几年的生活的警匪片。影片包括一些真实纪录片的图像和真实照片。

而BOI和胡佛局长,也借着这一系列大案的侦破而崭露头角,成为了美国公众心目中的犯罪克星;BOI于1935年华丽升级为司法部下独立的部门,并更名联邦调查局(FBI),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执法机构之一。

迪林杰在芝加哥的传奇剧院门口被击毙。但由于他震惊世人的犯罪行为,在死后仍不时被人提及,尤其是他的越狱和抢劫事迹,已经成为了都会传奇。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约翰 迪林杰,约翰迪林杰的照片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约翰 迪林杰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