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633年,明代旅人徐霞客到衡山。游历四方,仰望一座庙宇,不禁感叹,自己要鼓起勇气才敢往上爬——“楼高悬……天神飞,勇往直前……是世界的巨观。(徐霞客)《游衡山日记》)也是这座寺庙,金庸先生用武侠小说的口气渲染了它的建筑特色
公元1633年,明代旅行家
徐霞客
游览至恒山。
纵游广博的他在仰望一处寺庙时,却不由得感叹自己需要鼓起勇气才敢向上攀爬——
“
层楼高悬…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为天下巨观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
同样是这座寺,
金庸
先生则借武侠小说之口,渲染其建筑之绝妙——
“
于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处,发偌大愿力,凭空建寺
。(金庸《笑傲江湖》)”
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就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的
悬空寺
。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上现存建在悬崖绝壁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以“
奇、悬、巧
”著称。
远远望去,整座悬空寺被层层山岩包裹,好像是群山间凭空长出一座“空中楼阁”,兀然“悬挂”在崖壁之上。

虽说建在陡峭半空,但在建筑规模上悬空寺却一点也不含糊:
共3层,含40间大大小小阁殿,其中以曲折回环的栈道相互连通,整体建筑重达数十吨。
如此选址,如此重量,如此建造,难免使这座繁复的空中楼阁给人以“
华而不实、危楼将倾
”的感觉。
2010年,《时代周刊》还将它评为“
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之一。
然而实际上,始建于北魏的悬空寺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建筑学与美学充分融合
,而创造出的一场视觉奇观。

悬空寺修建于
公元491年
,建成后,曾在金朝、明朝、以及清朝同治年间进行过修复加固。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进行整修。
据当地县志的记载,即使有地震、强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也并未给这座“空中楼阁”造成毁灭性地伤害。
其建筑稳固性,毋庸置疑
。
而悬空寺之所以于风雨中安然度过1500余年,中国传统木构架梁柱体系里的“
神秘积木组合
”——
榫卯(sǔn mǎo)
,有着极大的功劳。

何为榫卯?
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
榫卯,是
传统木作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包括榫头和卯眼。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去部分叫卯或榫眼。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契合为一。

▲楔钉榫

▲粽角榫
在中国,类似榫卯的组合连接方式的出现,甚至早于文字的诞生。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
,就已经有了榫卯结构的雏形。

古代传统家具,乃至整幢房屋建筑,都可以
不使用一根铁钉
,却稳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诸多奇迹,很多都离不开榫卯的加持。
就拿悬空寺来说:
遥远的北魏,工匠们先是利用简陋的工具,在岩壁上打出深深的石孔,然后再将用以制成整个建筑物的横梁一根根插入石孔内。
横梁大部分位于石孔,只露出一小部分在外面。由此形成一个
强有力的杠杆
,将建筑物的绝大部分重量轻松挑起。

▲石窟与殿阁,图源星球研究所
然后,横梁上设立柱。立柱之上,再像搭积木一样层层拼合梁、枋、斗拱等构件,将建筑材料组成一个“
稳定性与弹性
”皆备的整体。


▲榫卯梁架系统,图源星球研究所
“
稳定性与弹性相结合
”,可以说是榫卯结构的最大特点——
木结构被巧妙而紧密地扣合在一起,
拥有较大荷载能力的同时,不丢失良好的柔性
,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形。
榫卯利用得好,家具和建筑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加。
在古代,判断一位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他的榫卯,就能略知一二。

在英国纪录片
《紫禁城的秘密》
中,摄制组请专业木匠们按照1:5的比例,复制出了一栋简化版的寿康宫,并对它进行地震模拟测试。
随着实验地震级别的增加,哪怕外墙墙体倒塌,内部木构骨架却依然完好。


兼具“稳定性与弹性”的榫卯构造,
就像太极一样“以柔克刚”
,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到最小。
作为古代木制家具及木质建筑中常用的工艺,榫卯“一凹一凸,互补共生”,带着古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
简简单单的扣合,无比牢固却又无比灵活,榫卯,让建筑或家具有了“大道至简,以简驭繁”的东方灵魂。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神奇的积木,神奇的积木原理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神奇的积木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上一篇:黄月英是谁(黄月英是谁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