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status":1009,"msg":"\u60a8\u7684\u6b21\u6570\u5df2\u7ecf\u7528\u5b8c\u4e86"}

原创插图:喵喵夏,讲述:雷雷,女,33岁
01
2021年10月29日,亲爱的外公志民永远离开了我们。
距离1989年10月29日,外婆秀珍去世,已经过去整整32年。
这一天,外公也等了32年。
晚年的志民研究哲学和物理学,他常说宇宙有十维空间,秀珍只是在另外一个空间,与他并肩共存。
而今,志民终于去了那个十维空间,与他的秀珍团聚了。
人间少了一个神秘又智慧的宝藏老头,而天上,又多了一对久别重逢的伴侣。
02
秀珍是上海姑娘。
1955年响应国家号召,她说服母亲,独自奔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工作。
初到油田,美丽的秀珍照亮了油田上单身小伙的心,也迎来了不少追求者,其中不乏大学生。
来自陕西长安的农村娃志民也是众多爱慕者之一。
只不过,那时的志民很有自知自明,压根不敢追求仙女一般的秀珍。
因为老实又厚道,志民被其他追求者选为信使,负责每天给秀珍送情书。
一来二去,两人便熟了。
03
其实秀珍早被眼前的信使打动了,跟别人相比,他更加朴实可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克拉玛依,还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
志民替其他男同事送信的时候,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食物和水,强行塞到秀珍手里,还说自己吃不完。
结果他说这话时,肚子不争气地“咕咕”直叫。
秀珍笑得眉眼弯弯,那模样好看极了。
志民看傻了眼,这一眼,便是一生。
后来,志民回忆秀珍,他说:“这辈子,我从没见过笑得如此好看的姑娘,像沙漠里升起的一弯明月。”
04
秀珍的笑照亮了志民的心,但表白这件事,却是秀珍先说出来的。
那会儿,他们居住条件很差,各种蚊虫特别多。
蚊虫也是欺生的,没几天,秀珍就被咬得浑身是包。
志民见状,每晚收工后,跑二三十里地去寻找可做柴火的物料,再用农村的土方子,将那些蚊虫熏走。
原本是瞒着秀珍偷偷做的事,却被半夜起床上厕所的秀珍意外撞见了。
那时的秀珍年轻气盛,直接拦下他,问他是不是喜欢自己?
憨厚的志民搓着手说:“喜欢,但我条件太差了,配不上你。”
秀珍又露出她招牌式的笑容:“喜欢就处处呗,我看的是你这个人,又不是别的什么。”
就这样,秀珍和志民在那块贫瘠且荒凉的土地上恋爱了。
05
秀珍喜欢志民,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油田上最拼命的小伙子。
最苦最累的活,他永远冲在最前面。
而且他脑子灵活,点子也多,许多大学生都不如他。
更何况,他做事思虑周全,为人又稳重宽厚,在处理特殊工作的时候,好几次都化险为夷。
因为能力突出,他从基层工作一步步做到技术员,再升到分部副指挥。
然而,当秀珍写信告诉上海的家人,自己要嫁给一个农村娃时,哥哥姐姐们纷纷反对。
秀珍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皆是旧时的知识分子。
秀珍父亲去世前,曾在上海租界给老外做翻译,她虽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但从小接受的是中西合璧式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思维也很开放。
而志民从小父母双亡,靠哥哥姐姐乞讨拉扯长大,遇见秀珍前,他甚至连自己的出生年月都不知道。
一个是上海的大小姐,一个是长安郊县的小乞丐,这样的秀珍和志民身份相差悬殊,外人都觉得很不般配。
06
只有秀珍的母亲支持这门婚事。
或许是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母亲看事情的眼光更为长远。
她知道,女儿从小就是有主意的人。
更何况,在那么偏僻艰苦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照顾女儿,对她好,不是坏事。
事实证明,后来经历种种,秀珍的兄弟姐妹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或多或少受到了牵连。
只有秀珍,在志民的庇护下安然无恙,最动荡的那些岁月,志民用自己的奋不顾身守护着秀珍的安危。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07
时间回到1957年8月1日。
志民和秀珍在戈壁滩举办了一场简陋的婚礼。
也是从那天起,不知自己生日是哪天的志民,把秀珍的生日确定为自己的生日。
从此以后,志民就算是与秀珍同月同日生了。
婚后的志民,经常要外出下井作业,有时一走就是几个月。
没有电话,通信也不方便的年代,秀珍便把对志民的思念写在日记本里,等到志民回来时,再读给他听。
志民是粗人,不懂得这些诗情画意,但在秀珍的影响下,每到一个新地方,他都会写信给秀珍,诉说自己的思念。
靠着这些书信,他们在沙漠里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08
后来,志民升职了,成为油田前线副指挥长。
但他大部分时间仍在各个现场奔波,工作更忙了,两人成了候鸟夫妻,一年难得几次团聚。
秀珍从未想过让志民借职权之便,将两人调到一起,而是坚持本职工作的同时,替志民守好大后方。
结婚前的秀珍原本并不擅长家务,但为了让志民安心工作,她学会了处理家中大小事务,包括志民与老家人的关系。
那会经常有老家的亲戚逃荒到油田,找他们打秋风,要钱要粮,要安排工作。
秀珍便把自家的口粮省下来,给老家人带回去,以至于志民老家的人提起秀珍这个上海媳妇,全是赞美之词。
对此,志民感动不已。
09
有一次,志民老家有个亲戚来油田找工作不成,便赖在他们家不走。
秀珍每天下班回来,还要给他做饭,半个月后,对方见她日子过得实在清苦,便打道回府。
那人回去后对老家人说,志民两口子虽然吃国库粮,但也不比咱庄稼人宽裕多少。
此后,老家人真的再也不来打秋风了。
志民回来听说了这件事,问秀珍怎么不跟他讲,秀珍说:“但凡有点出路,别人也不会千里迢迢来投靠我们。”
秀珍知道志民对老家人的感情,这个事情落到他头上,管还是不管,他都会为难。
与其这样,不如替他处理好。
同为油田工作者,她太清楚志民的工作性质,稍稍分个心,后果就不堪设想。
作为妻子,她能做的就是替他分忧,让他在外“冲锋陷阵”时,可以毫无后顾之忧。
10
秀珍虽然从不邀功,但她的付出,志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有一次,年底开表彰大会,别人说的都是谢谢领导,只有志民说:“谢谢我的妻子秀珍,因为她,我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我的军功章里永远有她的一半。”
如此高调的秀恩爱,在那个灰扑扑的年代,也算是新闻了。
晚年的志民回忆起秀珍,总是说,如果不是把精力放在家庭上,她在事业上的成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
然而,夫妻间最好的感情是,互相扶持,又互相懂得。
秀珍懂得志民对油田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所以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志民懂得秀珍对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与牺牲,所以心里既愧欠又感激。
11
为了不让秀珍担心,志民在外工作,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作为最早的油田开创者之一,志民的工作,除了勘探石油,还上过阵,打过仗,杀过敌。
但每次接到秘密任务,他都不能对秀珍讲,也不敢讲,怕自己有去无回。
直到有一次,志民带队出去勘探时,遇到了极寒天气,把鼻子给冻坏了,这事再也瞒不住了。
秀珍当时都吓傻了,志民反而安慰她说:“少块鼻子算什么,我人这不是回来了吗?”
志民说得云淡风轻,但秀珍却心有余悸。
却原来,每次出任务,志民都会提前写好遗书。
志民写的是:秀珍,我这辈子无愧于国家和同事,但最对不起的,就是你。
12
志民总说自己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他没有陪秀珍逛过街,没有给她做过饭,甚至没有陪伴过孩子们的成长。
尽管如此,三个孩子成年后,对于父亲从无半点怨言。
那些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母亲会告诉孩子们,父亲在做什么,经历了什么,又为了什么。
说起父亲,母亲满心满眼的爱与崇拜。
孩子们听了,悄然在心里生成着父亲是英雄的形象。
儿子小时候去上海生活过两年,坚持要回到父母身边,儿子有一句话,让大家无比感动:“宁可住荒漠,也不要留在大上海。”
吃苦耐劳,是父亲母亲对孩子们最深刻的言传身教。
13
对秀珍来说,志民是戈壁滩上最心疼妻子的丈夫。
在条件艰苦的年代,志民知道秀珍喜欢花花草草,特意在屋后开垦出一片小小的绿洲,为她种上树苗。
虽然树苗干了又死掉,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种植。
秀珍和志民,就像《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和安杰,他们生而不同,但却又彼此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
因为他们深知,婚姻不是改造对方,而是接纳与尊重。
以及为对方多想那么一点点的善良。
14
秀珍和志民一共生了三个孩子。
老大和老二出生时,正是油田最艰苦的时候,因为营养跟不上,两个孩子身体都不好,秀珍便狠心将他们送到了上海娘家。
后来生小儿子时,秀珍难产,医疗条件又不好,差点丢了性命。
志民从前线赶回来,看到秀珍面无血色地躺在病床上,他狠狠抽了自己几巴掌。
也是那一刻,他做了决定:这一生,绝不再让秀珍冒这样的风险。
秀珍坐完月子后,志民便主动去做了结扎手术。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女人结扎都不常见,更何况是壮年男人。
当时的志民位居油田团总部支书记,自然不少人劝他,还有人说男人结扎,身体会垮掉等等,都被志民骂了回去。
志民说他们不相信科学,还说:“秀珍是我妻子,为了给我生娃,她身体都糟蹋坏了,我不能让她再受生育之苦,有三个孩子,足够了。”
秀珍得知志民所做的一切,眼泪滚了出来。
志民的爱,从来都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朴素至极,也浪漫至极。
15
秀珍和志民的婚姻一直是聚少离多。
作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创业者之一,志民几十年如一日,辗转各地一线油田作业现场。
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才调回西安长庆油田。
此后,夫妻俩才算真正安定下来。
志民长期在野外作业,工作压力大,脾气也暴躁,但这样的火药桶,遇到秀珍立马降温,变得格外温柔体贴。
在秀珍面前,他就像一只听话的小绵羊。
衣食住行,悉听秀珍安排,秀珍让他往东,他决不往西。
甚至连家里有多少钱,他也不知道,加上之前结扎事件,他成了有名的“妻管严”。
志民工作一辈子,嘉奖无数,但这个称号,他最喜欢。
那时的志民有个愿望,就是等到退休后,带着秀珍四处走走,把年轻时没能做的事情都做一遍。
比如陪她旅游,带她去看电影,请她去上海的咖啡馆喝杯咖啡,或者找个乡下安静的地方,亲手盖座房子,养花种草,一起携手到白头。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志民最终没能实现自己曾经许下的愿望。
16
1989年10月29日,他们的小儿子要结婚了。
这原本是个大喜的日子,可谁也没想到,灾难在那一天同时降临。
秀珍因为高兴,在喜宴上喝了点酒,引发脑溢血,当场就去世了。
那一年,秀珍年仅53岁,在这之前,她的身体一直很棒。
志民从没想过秀珍会这么早离开自己,还是以这么突如其来的方式。
他总以为,他们还有好多好多年。
直到那一刻,他才发现,明天依然属于所有人,但不再属于他和秀珍。
一夜之间,志民白了头。
17
从前那个雷厉风行的汉子,从此变成了世间最痴情的鳏夫。
秀珍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志民都是独自生活。
那时三个子女各自成家,居住在不同的城市。
志民不愿麻烦孩子们,不擅家务的他,开始学着洗衣做饭,从一开始饭都煮不熟,到最后能熟练地烧出三菜一汤。
志民常常想,如果秀珍还在,吃到他亲手烧的饭菜,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他学着秀珍的样子,精心打理着他们的小家,屋前屋后种上了秀珍生前最爱的花花草草。
那满园的花草,仿佛都得秀珍庇护,生机勃发。
志民突然觉得,他还可以为秀珍做很多很多事。
18
于是,志民放下终生热爱的石油事业,提前办理了退休。
此后二十多年,独自一人去了一个叫乾县的地方生活。
在那里,他亲手盖了房子,还承包了二十几亩果园,种上了秀珍最爱的苹果树。
以前他曾对秀珍说,总有一天,他会种出结满果实的苹果树。
他答应她的事,必须做到。
说来也奇怪,当年回到西安,秀珍和志民种花也种树,但不知为何,就是从来没有种活过苹果树。
在秀珍走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志民种下的苹果树,终于开花结果,迎来了丰收。
万物有灵。
那枝头的春华秋实,是志民对秀珍绵绵无期的爱与思念。
苹果树下,志民哭了笑,笑了哭,又开心,又孤独。
春天真好,她若在场,那该多好!
19
2009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志民的果园,第一次听他讲秀珍的故事。
志民是我的外公,秀珍是我的外婆。
他们在戈壁滩上一见钟情,此后,携手三十余年,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人生这辆列车上,即使秀珍提前下了车,但志民一直不曾忘记她。
他深信,她与自己同在。
那天,我带志民回老家长安。
街道上车水马龙,志民突然让我停车。
然后,他踉踉跄跄奔了出去,在大街上慌张地寻找。
他说刚才看见一个人,个头、眉眼、走路的姿势都跟秀珍一模一样。
“不,那就是秀珍。”他张望着,寻找着,不忍离去。
而我也不忍打扰他的盼望。
这尘世依然人来人往,但志民眼里:无人是秀珍,无人不是秀珍。
20
人生最后的十年,志民在种苹果之余,开始接触哲学和物理学,甚至与周边终南山的修行人士来往。
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一到假期,便去果园小住。
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是志民的伊甸园。
他和秀珍的故事,他百讲不烦,我百听不厌。
志民告诉我宇宙有十维空间,而秀珍所在的空间是植物界。
我常常想,身在植物界的秀珍,是不是也种了满园的苹果树,和她的志民遥相守望?
21
志民去世时85岁,算是长寿老人,他生前所在单位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
志民的生平写满了他对石油事业的热爱与奉献。
在众人眼里,志民这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也是为油田建设发展无私奉献的一生。
可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一生都在热恋的老头儿。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而今,志民终于跳出时间,去平行宇宙和他的秀珍团聚了。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这样的爱,仅有今生今世是远远不够的……
PS:大家好,我是小念。今天的故事前后采访了四天,终于写完了。真羡慕志民和秀珍,一生只爱一人的感情啊。
做公号虽然已经四年了,但每天更文后,工作室的小伙伴都依然像第一次做公号那样,如履薄冰地期待大家的点击,阅读和评论,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这是一个令人快乐,也令人焦虑的无限循环。
所以,恳请大家动动小手,把这个真实故事分享到朋友圈吧,让更多人看到。谢谢。
女主的讲述
▼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 小说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