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图片来自网络河南暴雨!北京暴雨!浙江暴雨!湖北暴雨!2021年七八月间,“洪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1998年长江洪水的记忆犹在,回忆对那场洪水的报道,孙玉胜认为,当时的报道可称成功。作为一场突发事件报道的总指挥,他做好了准备,想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
河南暴雨!
北京暴雨!
浙江暴雨!
湖北暴雨!
2021年七八月间,“洪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而1998年长江洪水的记忆犹在,回忆对那场洪水的报道,孙玉胜认为,当时的报道可称成功。作为一场突发事件报道的总指挥,他做好了准备,想好了办法,也抓住了线索。
彼时,孙玉胜是央视新闻中心主任。
“狼真的来了”!
1998年6月中旬,长江水位线一进入警戒水位,央视新闻中心便派记者开赴一线报道。7月初,水利部发布的消息中有一句,“我们过去总说狼来了,狼来了,今年狼真的要来了”,据此,新闻中心成立“抗洪报道指挥部”,随即申请使用直升机进行航拍。
一个月后,直升机报道获批,也正是此时,国家宣布全军全民抗洪。如果没有一个月前的判断和准备,前方记者就拍不到抗洪现场全貌,观众便看不到汪洋恣肆的洪水,看不到战士赤膊上阵封堵九江决口的壮烈场面,也不会有1998年抗洪记忆中的经典画面。

直播现场不能离开
长江水位上涨到警戒点后,党中央召开会议决策是否分洪。让洪水去湖北公安县,以保证武汉三镇和江汉平原上的生命。新闻中心决定直播分洪过程。央视第一次做突发事件直播,那时画面传输技术不成熟,只能依靠电话连线。
孙玉胜给大家分工,一路记者拍摄爆炸画面,一路记者拍摄闸门提升画面,一路记者采访洪区百姓,他自己负责协调前方报道与央视总部的联系。

1998年,白岩松松花江大堤上采访解放军
40多位记者守荆江大堤,可分洪与否,最后的命令一直没有下来。一直到夜里12点多,孙玉胜才收到“不在夜里分洪”的消息。他立即联络北京,解除电视台当晚的直播状态。但对坚守前方记者是否撤回,他犹豫了。
“是否打电话通知前方各个点上的记者让他们撤离现场?撤出来,他们可以早点休息;但一旦撤出来,如果突然宣布分洪,记者就再也无法及时进入现场;而如果不撤出来,记者们势必要在雨中再熬几个小时。那天夜里的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把天都下漏了一样……我抬头看着什么也看不见了的天空,权衡再三,把心一横:再坚持几个小时,天亮以后再说。
直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个暴雨如注的夜晚我都会感到内疚,真对不起那些在雨中挨到天明的同事们。”
这段回忆记录在《十年》中,成为一段珍贵的心路历程。
在现场发现新闻
报道期间,孙玉胜一直在荆州。在监利长江干堤,他体会到滔滔洪水,对生命的巨大威胁。就要把这种兵临城下的感觉表达给观众,他这么对记者们说,能打动记者的一定能打动观众。
采访发现和叙事报道是两个过程,如果报道只介绍发生地点、事件和人物,就无法突出想要传达的现场感。孙玉胜召集监利前线的军事记者,听他们讲十万官兵上堤抢险的种种,将这些故事融入新闻,成为部队最有气势的报道。

《8·13监利保卫战》节目播出截图
在监利堤坝,孙玉胜听说,监利一旦失守,洪水9个小时便可直逼武汉。抗洪民工搬运民宅的芦苇抢险(老百姓的财产已被征用,说明是危机时刻);防护树木被砍用于救险(说明情况十分危急);士兵奋力取沙垒堤坝(说明官兵正在抢时间迎接战斗);根据以上判断,孙玉胜做出《8·13监利保卫战》这条新闻。这条新闻后来获得中国电视新闻二等奖。
第一时间接近现场,是记者的天职,但在新闻现场,抓住新闻线索,跟进新闻事件发展进程,尽早做出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选择好介入的角度和时机,这才是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必备的素养。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典藏版)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98年洪水是哪里,98年洪水是哪里决堤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98年洪水是哪里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