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国继续施展“长臂管辖”,加大了对白俄罗斯的制裁,将白俄罗斯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白俄罗斯钾肥”列入了制裁名单。立陶宛政府也紧随美国的脚步,要求国内企业切断与“白俄罗斯钾肥”的联系,不料此举却引发了立陶宛国内政坛的动荡。
拒绝执行政府命令
“白俄罗斯钾肥”是全球最大的钾肥卖家,在全球钾肥市场中占有近20%的份额,是白俄罗斯经济命脉之一,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钾肥买家。而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也一直是“白俄罗斯钾肥”的合作运输商,与“白俄罗斯钾肥”的合作占据了这家铁路公司货运量的四分之一。他们负责通过铁路将“白俄罗斯钾肥”出产的钾肥运送到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之后货物会在那里装船海运。

最近,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就公开表示,拒绝执行立政府有关“追随美国制裁‘白俄罗斯钾肥’”的指令。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图斯卡表示,公司与“白俄罗斯钾肥”的合同在2023年底才会到期,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如果单方面终止合同,不仅会损失白俄罗斯方面支付的每年6000万欧元的运费,还将承担违约赔偿。
巴图斯卡还声称,美国的制裁不适用于立陶宛,只适用于与美国有关的实体。而且,根据国际公法和立陶宛议会此前批准过的与白俄罗斯有关的双边协定,公司的行动完全合法,因此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表示将继续运输“白俄罗斯钾肥”的货物。

舆论不满政府现状,交通部长和外交部长双双辞职
由于立陶宛的商业银行关闭了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的交易通道,立陶宛政府本来预计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会在同日停止提供运输服务。但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表示,“白俄罗斯钾肥”在此前已经预付了整个12月的运输费,这笔费用甚至足够支付1月的部分天数,因此运输仍将继续。国有铁路公司同时强调,此前曾向立陶宛交通部和外交部通报过“白俄罗斯钾肥”预付款项的情况。
但是,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则说,外交部完全不知道还有后续的款项,只了解到“白俄罗斯钾肥”曾在9月预付了10月的运输费。

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立陶宛现政府被国内舆论及在野党一通狠批,立陶宛总统也认为,立陶宛没能停止“白俄罗斯钾肥”的货物过境,国家声誉在国际社会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面对这样的压力,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和交通部长斯库奥迪斯在同一日双双决定辞职。
立陶宛政府眼睛紧盯着美国,试图对美国亦步亦趋,却并不考虑自身国内的经济和实际状况。如果立陶宛全面停止与“白俄罗斯钾肥”的合作,不仅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会遭受损失,克莱佩达港也会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

要知道,与“白俄罗斯钾肥”相关的货物吞吐量占据了克莱佩达港的30%左右,而短时间内也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很快填补缺口。美国制裁白俄罗斯,立陶宛却偏偏要在其中追随,最终的结果却是立政坛损失了两员大将,货物也没能停运,正可谓是偷鸡不成还蚀了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