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时代到来了吗?
两个月前,一份微信共享文档在河南洪灾中为许多人送去了希望。
十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周末,节后综合症还没远离,又有两份共享文档开始在微信疯传。
一份是山西洪灾救命文档,不少山西人民正靠它传递救灾信息;另一份没那么紧急,但可能也是互联网打工人呼喊 " 救命 " 的工具。
" 卷王公司作息 " ——一份囊括了目前所有互联网巨头的职位信息库,名单里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网易、京东、华为、小米等。罗列其中的,有公司、部门、岗位、上下班时间、一周工作天数,以及是否要写日报 / 周报等信息。


仅仅数天时间,参与编辑的人越来越多,文档又陆续添加了校招薪资、社招薪资等信息,截至发稿,加上其衍生的文档,信息条目已超过千条,且目前仍在更新中。
正如这份文档戏谑般的名字,大厂员工们正史无前例地联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 " 反内卷 "。
它会成为 " 反内卷 " 时代的乌托邦吗?
从业者:有参考价值,但真实性无法保证
文档信息大部分都和目前公司岗位相关,因此,最有可能参与填写文档,以及从中获得信息的,也是各公司的普通员工。他们的参与造就了这份文档,他们的看法也是文档存在的直接价值。
一位头部视频网站员工对 ZAKER 新闻表示,如果换工作,她可能会参考文档。" 毕竟目前网上很少有这么齐全和集中的真实岗位信息,多看看或许能避点坑。" 但她不会把文档里的信息当做最主要的参考,更多的是作为补充。
不过,她的担忧是,既然是共享文档,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文档里并没有与她相关的岗位。至于能不能 " 反内卷 ",她觉得仅凭一份文档恐怕作用有限,可能主要还是情绪宣泄,以及展示普通人的 " 反内卷 " 态度,她更希望行业能真正落实取消 996。

在他看来,累与不累,作为一名行业从业者是有选择权的。
对打算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应届生来说,他们没什么选择权,这份文档对他们可能更有意义。
徐晴目前大四,她已经有多家互联网公司实习经历,对招聘描述和真实工作之间的区别有着深刻体会," 招聘总是写,我们公司有什么样的好处,你能学到什么东西,结果实际去了做的大都是些没有成长性的东西,要么数据汇总,要么通知开会,就是一个便宜人力 "。对她来说," 反内卷 " 文档比知乎上编的故事可信度更高。
文档里的岗位描述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以往在脉脉、知乎、Boss 直聘等平台上均有类似信息,但这份文档第一次将它们集合起来,并且人人皆可查看和编辑。
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让这些信息天然的带有匿名性,而不会因为在其他平台发帖而被公司定位 IP 地址等风险。多位受访者表示,这是他们可能愿意参与编辑的原因之一。
公司 HR、管理者:可能违反公司规定
当然,所有人可见的结果是,公司 HR(人力资源)和管理者也能看到。尤其是对 HR 而言,以往公司岗位信息基本都由他们掌握,但文档显然打破了这一点。
李可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 HR,她不认为文档对她的工作会有太大影响," 这些信息以前也有,脉脉、看准网、知乎都会有,不算是特别新的东西,现在无非是更集中了一些。再说了,也没有人会仅凭一个谁都可以编辑的文档,就决定工作去向吧?"
她认为招聘描述和员工的实际感受不同是很常见的是," 工作本来就是会变动,招聘需求不可能完全和实际工作相同。"
再者,对在行业摸爬滚打好几年的老手来说,或许已经在圈子里积累了不少人脉,即使跳槽,也能直接问朋友,而不是参考一个简单的文档。

不过,对管理者来说,这份文档蕴含不少风险。
一位互联网公司部门主管对 ZAKER 新闻表示,他的第一反应是大部分企业都会禁止员工披露这些信息,他们的做法可能违反公司规定,尤其是薪资部分的内容。
如果自己管理的部门和岗位出现在文档里,他不认为自己会从中得到太多有效信息。在他看来,这些信息太过零碎,而且无法把握其可信度,他不会太过参考其中的内容。
但是如果文档出现严重不实或者超出他所了解的信息,比如一条关于上班时间的虚假内容,他们可能考虑直接删改文档。如果有更严重的信息,也会考虑公关部门出面,甚至起诉文档所有者。当然,他也强调,如果类似信息出现在其他平台,他们也会采取相同做法。
"反内卷 " 文档会何去何从?
目前这份共享文档依然在茁壮成长,并且衍生出几个新文档,行业、公司、岗位等信息还在不断更新,金融、地产等行业也被添加进去,似乎有成为涵盖各行各业的平台之势。
对打工人来说,这份谁都可以查看、编辑的去中心化文档,如果未来还能不断成长,成为 " 反内卷 " 参考书或许也并非不可能。毕竟,以往这类信息都由招聘平台或公司内部掌握,而共享文档则将之变为了如阳光一般的 " 见者有份 ",极具乌托邦意味。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汪冰洋律师对 ZAKER 新闻表示,如果公司与员工之间存在关于岗位作息时间保密的特殊约定,则员工应当依约遵守保密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
此外,她认为,如果文档在向社会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导致相关公司的社会评价显著降低、名誉权遭受损害等后果时,文档的所有者将可能承担相应的侵权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可能有人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在文档交流区,有人写到:" 薪资涉及到个人隐私,目前腾讯文档并不能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容易被定位,所以暂时准备删掉了 "。
事实上,这份共享文档最初并没有包含如此多的信息,仅仅是一份 " 公司作息表 ",但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文档所承载的内容才开始慢慢扩展。
它之所以出现,又快速膨胀的原因,也和互联网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外界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已经从高增长、高收入、快速晋升的 " 香饽饽 ",逐渐变成了长时间工作、快速流动、晋升缓慢的 " 内卷 " 之地。在 "996 福报 "、"35 岁遭辞退 " 的刺激下,早已和同行竞争得疲惫不堪的互联网人,还得和不断涌入的年轻人内部竞争。
在我们的采访中,这种 " 内卷 " 还发生在银行、地产等其他行业。互联网人对网络有较高的认识和接受度,因此这份文档才得以从此处萌发。
对所有打工人来说,文档已经展现出超越个人的集体 " 反内卷 " 意识——大厂里的普通员工试图以微小的努力,撼动巨头们的公司体系。
无论这份共享文档的创立者最初因何而起,也无论这份文档最终会走向何处,消亡也好、乌托邦也好,互联网行业,或者说整个社会的 " 反内卷 " 时代才刚刚开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刘凡 李彤欣 曾宪天
以上内容由"ZAKER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