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回答网友 " 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 " 的问题时,明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 " 第一学历 " 这个概念。教育部在答复中还说,在管理过程中所说 " 学历 " 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并不认可 " 第一学历 " 的说法,但 " 第一学历 " 在民间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 第一学历 " 通常指人取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文凭。" 第一学历 " 是专科还是本科,是 " 双一流 ""985" 还是 "211",乃至具体属于那所学校,都决定着其 " 含金量 "。
最近,一位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发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发帖称 " 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其实,那所地方院校的数学学科业内评价一直不低,考研学生不看导师科研能力,反而对其学历刨根问底,深刻暴露了 " 第一学历崇拜 " 的误导性。这种思维如果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蔓延,难免造成学科发展 " 近亲繁殖 " 等问题。

" 本科进入名校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吗?那些高中毕业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就会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这一评论文章反思了将 " 第一学历 " 等同于能力的错误思维,强调应当在过程中评价人才,而不能让人以为取得第一学历便 " 高枕无忧 " 或 " 无力回天 "。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并非所有成就斐然者都有光鲜的 " 第一学历 "。仅就学术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科研领域而言,不少两院院士的 " 第一学历 " 都不耀眼。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中科院院士陈竺," 第一学历 " 仅为中专;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在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取得 " 第一学历 ";在疫情防控中为人所知的中疾控主任高福院士,其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这所院校并未入选人们熟悉的 " 双一流 ""985" 或 "211"。

扭转 " 第一学历 " 偏见,不仅需要改变社会观念,也需要改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使其更加公平合理。评论指出:" 不能再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给所有学校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国在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包容特色、平衡分配,让部分 " 小而精 " 的学校和学科获得更好的发展。
曾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曾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文中提及自己认识一个美国大学生,他的 SAT 成绩够上哈佛,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他用这个故事表明:要充分认知不同类型高校的价值。杨福家认为:" 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就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以上内容由"中青在线"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