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根”是人体器官的感知功能,“六境”是被感知的对象,“六识”则是六根感知六境所产生的结果。“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意识”是对前五识的判别,比如美丑、香臭、善恶等等。
根、境、识必需同时存在才有意义。如果只有根和境而没有识去加以分别,那么境起不到任何作用,根也只是笼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如果只有根没有境,识也就无从产生;如果连根都没有,失去了物质基础,识自然也无从存在。
所以六根、六境、六识被合称为“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的体系中称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在十八界的体系中则被称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称为“根”也好称为“界”也好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同样道理,六境在十八界的体系里被称为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六识被称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所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说的就是空中没有“十八界”,《心经》行文简练,只说了十八界的第一界——眼界和最后一界——意识界,中间那十六界则用“乃至”两字代替了。
六根、六境合称“十二处”,六根、六境、六界合称“十八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被统称为“三科”,也叫“蕴处界三科”。三科是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
三科只是分类方法,没有涉及到修行层面,是凡夫们也认可的世界观,而在《心经》中“空”字犹如一把大刀,手起刀落,一个“空”字把这蕴处界三科砍得无影无踪:告诉大家我们能感觉的器官、所感受的事物、以及因此所产生的感受和思想用深般若波罗蜜这面照妖镜一照,就发现原来都是虚幻不实的,是本来就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