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一大圈竟成了一段友谊中仅存的高级感。
早上刷到九把刀当时拍的《那些年》,不是MV,只是乱入的剪辑视频。一群人毕业后互相道别:别忘了我。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记忆会不断地经历磨损,最终出现人名和人脸在对不上的尴尬场面,所以并不存在记住一群人这件事。综上所述分析得知,那句别忘了我。纯属屁话。
但为了挑战不可能,我们这届年轻人发明了借钱这项运动。既不伤身心,又锻炼脸部肌肉,一举两得。当然,他们并无恶意,我相信每个向你借钱的人,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实现当年那句要记住他们的誓言。
事实证明,简单而有效。

刚工作的时候,父亲告诉我:朋友之间,可以花钱,但不能借。
那时候并不认同,甚至觉得不能两肋插刀就没资格把酒言欢。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两年下来,肋骨夹缝被借钱的朋友插满了刀,仔细观察,还有人一不小心把酒杯也插了进去。人走茶凉,最后发现茶不仅凉了,而且都干了。
悲哀的是我什么也没剩下,什么也做不了。承认孤独固然困难,但伪装热烈更加可悲。
没人会感激倾囊相助,他们多半厌恶讨债要钱。就像你选了A,别人总问你为什么不选B,你选了B,他们又问你为什么不去选C。废话不是吗?总共就AB两个选项,要和不要,我哪来的其他退路可走?
有人说:借钱给那么多好朋友,结果钱越借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

之前某君按月向我借钱,月初借,月底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起初被他信守承诺和自己的大义凛然感动到了。但事儿怕琢磨,三十还钱一号借钱,合着这钱跟我一点关系没有,处境尴尬的我一时间不知道这钱究竟是我的还是他的。
女朋友想买条项链,我说不行,还得留钱借给他呢。
最后还是出了意外,开会忘带手机,正赶上他还钱我没回复。下班聚餐,想来还是要借的,便忽略了回复他这件事。大怒,动用不再和我借钱的手段惩罚了我。并在之后每次酒局指责不休,说我的人品和道德都有问题。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何地突然升华。

另一朋友分属于“社会”人中的佼佼者,遣词造句大有看透人心之势。每次借钱经典的开场白都是:
最近还好吗?
挺想你的。
有机会一起喝点,我这边一家XXX店真心不赖。
工作累不?压力大不大?
这分开了我自己天天太没意思了。
借我一万块钱吧,最近揭不开锅了。
100块钱一个的锅都能揭100次了吧。江湖救急这个词其实挺中性的,不救他着急,救了你着急。为了不相互看着急,我多数都回:没发工资,没那么多了,等我发工资给你弄。
倒也不用说没钱,这句话就像是狡辩。没人相信在北京工作的人没钱,而在北京工作的人有钱的还真不多。没人相信张麻子本名叫张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他叫张麻子,而且长了一脸麻子。

打消我再往出借钱想法的朋友,我催了他一次账,钱不多。去年四月借钱说一周还,结果还到了今年四月还杳无音讯。钱回不来可以挣,但朋友回不来就是真回不来了。
前段时间出事,迫不得已催了一次,钱没发给我,倒是把房租账单转给了我。
“等几天,最近实在没有。”
“没有我可以不要,但你得告诉我一声,咱们关系不比钱重要?”我那时候觉得自己上辈子一定是混梁山的。
“那我没有。”这是我们之间最后一句话。
起初我总以为付出和回报对等,也想用着宽解留住朋友,结果徒劳无功。没人是错的,或者说我们都错了。借的有错,要的有错,吝啬和大方同样有错。
那个时候突然能理解父亲说的那句话了,他并没有质疑借钱这件事,他只是不相信我们之间所谓的朋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