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曾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房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最大宗商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购买一套房子,要举全家之力,凑齐六个钱包,它身上具有的不仅有居住属性,还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

一、房子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中国人历来有房子情结,自古就把房子当成安身立命之所。《汉书·元帝纪》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有了房子就有了依托,生活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简而言之,房子是家的前提,家是幸福的源泉。《资治通鉴》就曾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句话就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一个结论:有无田地房产直接表明一个人的财富情况和所属阶级,象征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封建时代以后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都对土地充满了强烈的欲望,几千年来一如既往,从未减退,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封建王朝每隔几百年就会更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都集中到了大地主的手里,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给地主做工。到了天灾之年,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就会产生流民,之后爆发农民起义,地方武装力量勾结大地主阶级,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最终实现政权更迭。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有钱的人在城市第一件事就是买房,农民则是盖房,而那些盖房子多的人,买房子多的人,和原来没有房子的人,随着房价的起飞,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到了现在,互联网新贵、金融新贵等新贵人群,赚了钱第一件事仍是买房。所以从古到今,有钱人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买房,而且数量越多越好,并且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房子的数量会形成阶层的固化。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史
我国房地产繁荣和迅猛发展始于1998年的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199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结束了福利分房制度,标志着中国商品房市场的开启,同时第一次将房地产确立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意味着房地产时代正式到来。
从1998开始到2018年为止。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年的发展:
销售额从2513亿上涨到13.4万亿;
销售面积从1.22亿平上涨到17亿平;
投资从3614亿上涨到11万亿;
新开工面积从2.04亿平上涨到18亿平;
竣工面积从1.76亿平上涨到10.75亿平;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3%、15%、20%、12%、10%。当然这20年并不是一直稳步增长,而是呈现周期波动式的螺旋向上增长。具体而言,依据出台的政策,这20年的房地产发展史可以分为7个阶段。
地产发展的7个阶段(注:主要参考任泽平):
(1)1978~1998年,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即中国房地产正式市场化前的准备阶段)
(2)1998~2002年,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3)2002~2007年,1998年启动房地产市场以后,2002-2004年房地产出现过热苗条,2002年后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其中,2002-2004年调控目标为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2005-2007年调控目标为稳定住房价格。
(4)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稳定经济增长、避免房地产市场下滑,政策开始转向刺激住房消费,推出信贷支持、增加保障房供应和税收减免政策,房价大涨。标志性事件: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这个阶段是我国房价的一次飞跃。
(5)2010~2013年,2010年4月,一方面,“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在“两会”之后拉开序幕;另一方面,对“二次房改”的呼声越来越大,要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在土地供应、市场结构、税收和信贷调控基础上,全面祭出限购措施,房地产过热势头得到暂时限制。
(6)2014~2016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稳增长”和“去库存”的政策诉求下,出台四轮刺激政策,主要是放松限购限贷,加强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2015-2016年一二线房价暴涨,三四线平稳,区域分化明显。中国房地产的又一次飞跃,一二线房价基本上翻番。
(7)2016~至今,2016年房地产市场呈现“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区域分化现象。16年开始主要是3、4、5线城市去库存阶段。
中国的实际家庭负债水平就是从08年开始突飞猛进的,能够让一个家庭的负债跃进,那只有一个原因——房子。
总体而言,自1998年开始以来的20年,中国房地产经历过两次飞跃,分别是2008至2009年和2015至2016年,但是两次飞跃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次飞跃的最根本原因是潜在购房目标人群非常庞大,政策刺激只是导火索,根本因素是潜在需要超级旺盛;第二次飞跃利用了婴儿潮尾巴和心理战。中国房地产真正的黄金10年是从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开始的。
三、惠州楼市的有价无市与有价无市
和全国的市场一样,惠州的楼市也经历了这七个阶段,今天我们不谈过程,针对目前的惠州惠城区市场,已呈现出区域化、差异化和个别化的情况。而今天重点讨论的,就是有价无市与有价无市的差别。
有价无市,价很好理解,就是价格,从市这个字,包含了成交和市场两个意思,根据本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供给的状态,即有人愿出高价购买,但没有满足他需求的产品。二是无需求的状态,即商品有较高的价值,或定价较高,而无人购买。三是无交易的状态,某一领域有价无市,该市场看好,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但销售量却不大,或者没有按定价成交。
今年的惠州楼市好不好?开发商的压力大不大?市场面临的形势不算好!开发商的压力可谓很大!从年初的疫情反复,深圳、东莞限购,深圳、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相继出台二手房价格指导价,“房住不炒”、房企“三道红线”、银行“两道红线”下的信贷资金管控全面趋紧,严查购房首付资金来源、房贷收紧、利率普遍上扬,二手房停贷等各项政策、金融调控手段层出不穷,都说明了2021年的楼市并不平静。而2021年上半年的惠州楼市状况如何?却交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成绩单:2021年上半年惠州楼市量价保持平稳,全市新建商品房源累计交易69200套,日均销售382.3套,销售面积717.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近两成,对比2018年、2019年市场基本持平。上半年总销售规模达到897.44亿元,半年销售均价12516.4元/平方米,对比2020年房价,保持稳中微升的行情。
在具体的区域表现上:惠城167.98万平方米、仲恺146.94万平方米、惠阳115.5万平方米、大亚湾101.83万平方米、博罗119.07万平方米、惠东49万平方米、龙门16.68万平方米。在惠城、仲恺、惠阳、大亚湾片区,多个重点板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在博罗、惠东和龙门等县域市场,则只能依靠高额的渠道拓客佣金和优惠幅度吸引客户上门,市场差异化、区域化不均衡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
而在惠城区的市场上,金山新城和江北等核心片区,个别推售楼盘再现“一房难求”、“日光盘”的情况,惠城区也以167.98万平方米的销售成绩,大幅领跑其他县区。
在二手房方面,均价如下:惠城区1.3万,约1万套房源,博罗县0.92万,约0.35万套房源,仲恺0.98万,约0.3万套房源,惠阳1.2万,约1.9万套房源,大亚湾1.3万,约1.4万套房源,惠东0.93万,约0.42万套房源,龙门0.99万,约0.02万套房源。全市二手房总挂牌量6.39万套,均价10574元/平方米。(以上数据来源于贝壳、安居客,剔除重复房源,取中间值)
根据惠州中原战略研究中心统计,截止6月30日,今年惠城区二手房累计过户7750套,同比上涨57.62%,过户面积83.15万平方米,同比上涨51.52%。月均成交量1292套,二手房过户量环比下降6.28%,对比2018年至2020年二手房过户走势,成交更趋于疫情前水平,市场走势稳定。从片区成交情况看,江北、河南岸、东平这三大片区成交面积占比分别为15.68%、12.19%、11.67%,稳居前三甲。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景观资源、教育资源、纯属的生活配套及成熟的交通设施,江北仍是众多家庭的置业首选;龙丰、水口、麦地二手成交量也不少,地理位置、成熟的生活配套、教育配套仍是客户购房的关键因素。
看完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惠城区楼市的市场情况。房子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资产置换,还是遇到不测危机需要变卖资产,都会出现二手房交易的情形。那么,问题来了,你手上持有的,是什么样的资产呢?根据市场的真实表现,可分为以下两类资产,同样的“有价无市”。
第一种资产的有价无市,是长期挂牌,不断降价,却无人问津。这种房子,多数是区域发展已过黄金期,房子质量不高(包括小区、房屋质量),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学位资源、医疗等资源不完善。这种情形还有一种情况是,小区和各项资源配套都不错,但由于区域发展已过黄金期,未来发展空间不大,挂着市场价却很难出手,成交周期很长或需折价出售。
第二种资产的有价无市。是该区域属于潜力区域,政策上仍处于红利期或兑现期,房子质量高(包括小区、房屋质量),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学位资源、医疗等资源非常完善,业主惜售心理严重,以市场价无法买到,甚至一房难求,出现客户很多,但由于溢价过高无法成交或没有房源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房住到住得好转变,从一套房到多套房转变,从自住到自住与投资相结合转变。在新的形势下,聪明的购房者不仅要考虑自住的需求,还要结合区域的发展,在满足自住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升值,实现家庭财富的不断提升,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