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莺莺孤注一掷,前提是张生个正人君子,值得托付终身,绝非见色起意之登徒子。两人共同努力拒绝包办婚姻,愿为爱情生死。万般无奈之下,才有月下花影动,莺莺荐枕来。

男女双方在感情持久性方面有生理差异,更有社会差异,当郑垣哄骗崔家,说张生已另择高门,莺莺信了,但寺里的老僧和红娘就不信,因为他们心理预期不同,也说明得官易妻的普遍性,莺莺放心不下,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
历来诗歌中长叹"悔教夫婿觅封侯",而张生对爱情忠贞不渝,并没有随波逐流。《西厢记》男女主角人设的真实和完美,让这出浪漫爱情戏千百年来为大众所喜爱和广为流传。
所以王实甫《西厢记》中逻辑的准确性,诗文的艺术性,情景的生动性,使得整部戏呈现出非常高的文学审美水平,并没有一般才子佳人戏的庸俗浅薄,虽大胆但纯洁浪漫的爱情,成为经典之作也不奇怪了。

现代由田汉改编的京剧《西厢记》反抗更为彻底,将结局写成二人效仿相如文君双双出走,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私奔"之举,显然没有原著更符合世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加大团圆的期待。
而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终于赢得崔母和她代表的旧道德认可,仅管也有高中复团圆的窠臼,但皆大欢喜,也正是传统戏曲歌颂美好的积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