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科举察孝廉,以孝道和廉洁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
都说明了“孝道”在立人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自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历代皇帝者都把提倡孝道作为立身育民的根本,建国治邦的基础。

《二十四孝》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为流传,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1赡养父母为主线|孔门弟子为亲负米,郭巨埋儿奉母
那个孔子的徒弟仲由,字子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学生,有掌管家庭和国家事务的才能,生来就很孝顺父母。
事实上,他家很贫穷,常常吃野菜,但奉养双亲必有酒肉之类的佳肴。
他曾经常去百里之外为双亲背负他们爱吃的米。

双亲过世后,子路出游到南方的楚国,外出时跟随的车有百乘之多,积蓄的粮食很多。
有一个为母埋儿的孝子,因为孝顺发了大财
再比如说,郭巨埋儿奉母这故事便有点悖伦常了。
古时候,由于家境贫困,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在妻子诞下麟儿之后,竟然对妻子说道: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这种残酷至极的想法,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当夫妻俩合力挖坑埋儿时,在地底两尺处挖出了一坛黄金。
上面清楚地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遂欢喜地抱着那坛黄金回家去,孝敬母亲,养育孩子。
2把感人的孝顺融为一体|二十四孝第一孝,说大舜,24个名人故事被一以贯之
第一孝,说大舜,舜竭力耕田祝母亲。
历山之下常号泣,大孝之下第一人。

第二孝,说恒王。
母亲药汤儿先尝。也就是说服用的汤药,如果不是他亲口尝过的,就不让母亲下服,后来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玉帝三年曾未改,史传孝名至今扬。
第三孝,鲁曾参,从学山中孔圣人。
母咬指头儿心疼,只为家中来客人。
第四孝,闵子骞,身披芦花过冷天。佛前留我老娘在,愿受饥寒无怨言。
第五孝,是仲由,负米养亲百里头。为官常将爹娘想,德贤孝名万古流。
第六孝,说董永,无钱卖身来葬父母。
槐荫树下与仙女,天赐良缘配婚姻。
将民间二十四孝故事整编为这种押韵的说唱形式,进行流传。
从内容上看,它体现着咱们中华文化对孝道的弘扬,通过这些事迹来感动人,激发人们行孝的同情,所谓见贤思齐。
这二十四孝,我们看都是行为人自觉地去行动,未见父母下命令,让孩子去如何如何行孝。
可见,孝心孝道源于行为人的思想动机,而非基于制度安排或外力施压。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由二十四个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其中,虽不乏有过时、落后以及不合情理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孝亲精神还是值得借鉴。

读《二十四孝》,虽然也曾被书内的孝思深深地打动。
姑且不论上述故事有多感人,时代毕竟改变了,这些故事和现代生活已有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用以充作道德教育的素材是也还是比较贴近人心的。
今日幅员广大的中国不正存在着许许多多“孝可感天”的真实故事吗?
相信《二十四孝》经过岁月的打磨之后,仍然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影响力。
总而言之,《二十四孝》讲了很多名人故事,讲他们如何孝顺父母,甚至是不顾一切地去尽孝道!多数都有好的结果,因为孝顺而发财,而有好的婚配的故事,在此书中都有表现。
一起探讨《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欢迎!
作者|龚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