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风景旧曾谙表达了什么
admin
2023-09-14 14:05:53

点击上方“禅园听雪”可以订阅哦,阅读更多雪小禅经典文章

禅园听雪

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公众号

总编辑:春天

排 版:韩宇

好书推荐

小禅荐书 |《风景旧曾谙》

聆听叶嘉莹教授的款款饼解;畅游中国诗词古典艺术世界。《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不单是解释字义典故,也不止于介绍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熔铸入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讲述中。

前言/序言

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叉喊话,来回挑衅。

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两个世纪的环境不但恶劣,而且充满了摧残生机的陷坑与风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心灵,也就难免畸形,充满了戾气与不平衡的心态,以为“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更以口诛笔伐的手段来排除异己,建立舆论权威。不仅一般社会中弥漫着“推倒重来”的文化态度,连学术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合政治运动,实践“矫枉必须过正”的荒谬理论。

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最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t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而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形容词。“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最简单最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五言后来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最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详见本书第三讲)

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天”是第一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大陆”,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长空”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两个字都是平声。我先讲这个,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七言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求是对句。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诗人的落花诗,它的体式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叫作一联,开头两句是第一联,也叫“首联”;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联,我们管它叫作“颔联”;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联,我们管它叫“颈联”;最后两句是第四联,叫“尾联”。中间的两联,就是“颔联”和“颈联”,都要求是对句。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诗里边最为精美、要求最严格的一种体式。而这个精美的严格的要求不是强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们中国独体单音的这种语言本身的特色,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这样的美感特质。我们一般说的律诗都是八句,五个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那有没有句数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当它们两句两句都对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这样长篇的如果都对起来,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么长,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词性相同,那就要求得过分严格,让人觉得太死板了,就运转不动了,呆滞了,所以在长短上要要求适中。

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最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而晚清时代,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体诗歌发展到最为精美的一个阶段。因为有过去那么多的作品可以吸收,可以参考,可以继承,所以是它最精美的一个阶段。再以后我们就有了五四的文学革命,新文学开始了,写旧诗的人就减少了。如果还继续写下去,中国的旧体诗会不会有更新的成就?这个已经是不能假设、难以想象的了。晚清的时候,诗歌就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类旧诗,我们就叫作“同光体”。什么是“同光体”呢?“同光体”这个名字初见于陈衍给沈乙庵(曾植)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见《石遗室文集》卷九)。陈衍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陈石遗,他曾提出来所谓“三元”之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开元”,盛唐的开元年间,李白、杜甫都是开元时代的;“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间,像韩愈这些诗人的时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间,苏东坡、黄山谷这些人的时代。所以我们从他提出“同光体”,而且提出所谓“三元”说,我们就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融汇唐宋,兼有两个时代诗歌之长,而同时在继承之中还有所创新的这样一种风格。

拐到古典诗词的后花园

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生以过耄耋之年,犹孜孜矻矻,讲学不停,笔耕不辍,实在是当下中文学界之福。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所做的十次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讲座讲录。翻读一过,真有良工授人以规矩之叹。

全书自赋、比、兴这一中国诗学的核心问题谈起,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脉络,从先秦的《诗经》迄民初的词作,从诗词的基本美感特质到西方的语言学与文论,理论结构横跨中西,再配以生动翔实的具体范例,条分缕析,备见原委。有时驳去俗解,翻深前贤,在旧题旨中转出新意绪,尤带给人思理折进的快意。

若细读全书,不仅为上述种种而钦佩叶先生的学养深厚,更要紧的是慨叹叶先生讲诗读词时的竭尽心力。今日是无诗情的时代。唐诗宋词早已让位于流行歌曲,连带着诗人亦无昔日的光环,而多是病人的别称。但叶先生却毫不为俗见俗世所囿,因她晓得,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诗的浸润与涵养。我撰作此文非彰表叶先生的功力精深,自己亦无此能,但由叶先生的讲解,使得我们再一次唤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味与感动。书中讲解诗词非如时下人但求释解字词,辨识格律,仅以口舌增损口角波俏为高,而于诗情文心如当面隔山川。叶先生带领学生经由字词的切实掌握,进而从容迈步进诗词的后花园,体味涵泳其中的人情丰美与生命本有的意境。

譬如她解传统诗学中最为关键的“赋、比、兴”三义,古来于此三点发言者不知凡几,但大多越绕越远,难以启人心智。但叶先生却简单扼要地点明“我们告诉你的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一个是由物及心,一个是由心及物,一个就是平铺直叙,即心即物”,可先生却未就此打住,而是一再强调“我现在不是只是给大家讲一个作诗法”,而是“你有了作诗的感动你怎么样作出来?不是你作出来就算了,是你作出来的诗要带着你的感动,要足以传达你的感动,这才是成功的诗”,且“直接的感动还不是说你同时代的人受感动,就是相隔了几百年之后,诗里的感动的力量仍然可以使后来的读者受到感动”。由古早的作诗法讲到一个诗人何以为诗人的准则,叶先生不是要让学生了解这简单的《诗经》三义,更是要让学生吮味诗人作诗时的真率诚挚与艺术能力的同等重要。

叶先生在第一讲中并未亟亟说明古典诗词的丰赡精美,而是强调诗词与人的生活的切近。这点尤为高明。今日诗词的偏居一隅,实在是因它已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少数人掌握的技艺。而当下社会的谋食日艰,讲求功利的风气亦加深了这一趋势。要让人们,尤其是学生从新走进古典诗词,洵非易事。叶先生正是看透此点,一上来即以平居生活中的普通场景来让学生了解到热爱诗词,其实你能得到的更多。她分析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一句中的“簇”字时说,“我们说‘夏云多奇峰’,一阵暴雨快要来了,远远地看见一团乌云,汹涌而上。但是,雪云不然,它阴得那么样的匀,但春天来了,它化开了…春天的云彩就柔软得像一团一团的棉花、棉絮一样。你放眼看去,你就觉得年华,一年之中的美好的季节,真的是来到了。”以日常景物的变化,切合诗词的用字隽永,我以为此处讲到了今日人们羸弱的感觉表达。

我们常常讲中国古典诗词是抒情式的,但真要让学生了解这点,光靠理论的敷演仍是不够。真正要落在实处,还须唤回人们沉寂已久的语词记忆。上述叶先生所举的“簇”字一例,我敢说,绝对会让观者心头明亮起来。其实中文语词的魅力植根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但时移世易,久之这份记忆不经由高人的点拨殊难开启。如果我们将古典诗词比作曼妙的天光云影的话,那这份语词记忆不啻是源头活水,照人双眸,开人心眼。缺了它,也就看不见这份天光云影了。昔日王国维曾说诗的问题主要是“能感之,能写之”,后者的重要,绝不在前者之下。

人认识的世界实在是人所能用语言来表达的那个世界。当我们失去表达的能力时,即使拥有了表达的权利,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古人的许多言语不仅精妙,更是将人在不同处境中纤敏的感觉经由文字表现出来。于是,一个人不论在何种境况,只要他拥有丰富的语言记忆,他也就得到比一般人大得多,也精细得多的内心世界。

叶先生书中常催促学生自己写诗,我想,她肯定不是要让学生都变成诗人。在加拿大,叶先生还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写诗读诗,有趣的是,这些身处英语世界的孩童却对中文古典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颇有兴趣。我不仅想说这是叶先生的教化与启蒙之功,更要紧的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让这群孩子意识到有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存在着,他们通过自己的想像构筑起了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时时刻刻与外在世界互相印证,彼此依存,而无论到哪里,这份可贵的经验将让孩子们今后认知到,只有当自己尝试着表达过这个世界后,才能说你真正拥有了它。相较他们,我们实在贫乏得可以。

在无诗情的年代听叶先生讲解古典诗词,并非意不谐俗的宣示,而是归返内心的初始。也许我们看多了前门的纷扰热闹市声尘土,转而绕道后院,捡拾荒疏已久的一丛杂草一枝野花,亦可让干涸的心智再生汨汨流水。

叶嘉莹(1924— ),古典诗词专家,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应聘为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等大学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并应邀讲学于北京、复旦等数十所大学。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 年获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着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合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清词选讲》等三十多种,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而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尤其贡献卓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的名胜古迹 北京最著名的景... 北京从元代开始,逐渐走上帝国首都的道路,先是成为大辽朝五大首都之一的南京城,随着金灭辽,金代从海陵王...
春风一拂千山绿 春风轻拂千山绿... 新春对联欣赏1、天意无常顺子自然,万般皆苦唯有自渡。2、门迎百福吉星照,户纳千祥鸿运开。3、一门天赐...
阿西吧是什么意思 阿西吧相当于... 即使你没有受到过任何外语培训,你也懂四国语言。汉语:你好英语:Shit韩语:阿西吧(아,씨발! )日...
长白山自助游攻略 吉林长白山游... 昨天介绍了西坡的景点详细请看链接:一个人的旅行,据说能看到长白山天池全凭运气,您的运气如何?今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