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节选自笔者专著《经济逻辑导论: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初步分析框架》。
微观经济分析论证了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进而得出了供需相等的均衡状态对于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是最优的结果,而且只要偏离这一均衡状态就意味着必然有人的利益遭受了损失,也就是说任何改进都不能在保证其他人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使某一个人的收益增加。这样的均衡状态被定义为帕累托有效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假设联系紧密,逻辑环环相扣。从理性人的假设以及市场出清的分析出发论证了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所达到的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的,进一步得出了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的原则和市场的逻辑,所有人都能达到最优的状态。因此在微观领域,市场就好似一台高效运转的精美机器。
实际上,即使从微观资源配置的逻辑来看,市场机制也是存在局限性的。市场机制一般只能保证资源配置的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私人成本相等,而无法保证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相等。当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不相等时,对整个社会而言,资源的配置就没有达到最优效率的状态。这就是市场失灵的逻辑。
在微观领域中,市场失灵主要发生在以下场合:
第一种是垄断的情形。垄断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垄断超额利润的存在说明在该行业中资源配置太少,例如垄断厂商囤货居奇、哄抬物价。而且厂商为了追求和维护垄断地位而花费的代价是一种纯粹的浪费,是社会的净损失。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被概括为“寻租”。
第二种是“外部影响”的视角。所谓“外部影响”,也叫“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或受损,而其结果与成本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的现象。“外部影响”是造成市场机制低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私人活动的水平在存在“好”的外部影响时往往太低,而在存在“坏”的外部影响时又往往过高。例如,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高污染企业选择随意排污的往往较多,而选择高价购进净化设备的往往较少。
第三种是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市场机制主要是在私人物品场合起作用,而不适合于公共物品。一方面,公共物品存在非排他性,即没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也能够使用该商品;另一方面,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即无论其他人是否在使用该商品,任何人都能使用。因此,在公共物品场合存在“搭便车”之类的现象。所以,想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足量的公共物品是不现实的,例如国防、社会安全等。
第四种是信息发挥的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常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市场机制本身只能够解决一部分信息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只有原车主才真正清楚汽车的性能和故障,因此买方所获取的关于车辆的相关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即原车主就有可能通过隐瞒某些不利信息而使自己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