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特别火的词:群、小程序、朋友圈、私域流量、KOL(关键意见领袖。他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有自己的拥趸,这个时候品牌营销,是KOL背书,用户信的是专家)、KOC(是关键消费领袖,能影响自己的朋友、粉丝、产生消费行为的个体)。

这些词都是与流量池相关的,商家都想从它们身上获得流量,实现用户增长。现在用户达到10亿,有7.5亿人每天都在看朋友圈,这么多的流量,是不是想想就“心动”。
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来个老生常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好猫”——集赞,实现老客户10倍裂变效果。
集赞引流的基本逻辑
集赞对于朋友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曝光时间,因为集赞需要时间,要求集的赞越多,曝光的时间就越长,而且一般要求集赞的内容都会带二维码,只要有文案配合,在集赞的时间内就能实现精准引流。

朋友圈集赞的两个方法
第一种是由老用户发动新用户为自己的朋友圈点赞,较为常规的玩法,操作成本相对较低。
首先由发起者号召用户转发海报和话术到朋友圈,并要求集赞,这里面会设置阶梯制度,把不同等级赞数和不同价值等级的奖品挂钩,目的是进一步增加用户朋友圈的曝光时间;
然后利用老用户集赞带来的朋友圈曝光时间,海报可以进行引流,入口往往是个人号或公众号,新用户后回复关键词或者个人号主动提醒参加集赞活动;
最后新用户参加集赞活动后,流量闭环基本形成,裂变开始滚动,而老用户达到集赞要求后,截图给发起者领取奖励即可。
这种在教育行业屡见不鲜,因为真的有效果,虽然操作简单,可是可以达到朋友集赞的基本效果,这种方法已经成体系了,合理操作与引流,50 人带来 100 条精准线索,不成问题。

第二种是由老用户引导新用户至发起者的朋友圈点赞,这种方法成本相对比较高,而且引流客户的精准质量也比较高。
简单明了的举一个例子:用个人号发起一个朋友圈评比活动,参加的都是来自于线下活动的家长用户,组织者为每一个孩子拍一张笑脸照片,然后让家长去拉好友加组织者好友,让她们去组织者的朋友圈为她的孩子照片点赞,点赞最多有奖。这个方法
这个流程其实并不复杂,唯一的不同是需要加组织者Vxin才能点赞,也就是说参加评比的用户通过分享传播给组织者的个人号进行导流。
那么效果如何呢?据说点赞最多的那位家长为其带来 100 多位精准好友。
如果每次都用这种套路,只需举行十几场活动,一个个人号就能快速加满,而且黏性很高,只要能精细化运营,相信可以产生很高的产品转化与留存复购。
为什么黏性会很高?因为吸引来的好友彼此熟悉,相互认识,有很强的社交信任,这样的朋友圈发起任何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参与率,而且传播效果也很容易可见。
当然,每一种玩法都有局限性,像第二种集赞引流方法很适合做高单价产品,更重视留存,符合私域流量的运营逻辑,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