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且产生了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成语,难倒了语文和历史考生。
之所以淝水之战会发生,只是因为苻坚个人野心的过度膨胀,想要灭掉东晋,统一全国。当是时,苻坚灭掉欲除掉自己的符生,自立为王,然后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任用王猛之类的能臣,不仅稳定了国内的政局,而且一举统一了北方。昌盛的国力让苻坚的野心不断膨胀,但由于王猛的极力劝阻,苻坚并未有什么大动作。但王猛一去世,苻坚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盲目判断,错估了东晋的实力,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渴望着一统中国。
我们再看当时的东晋。西晋刚刚灭亡,东晋政府新立,还未站稳脚跟,国力相较前秦弱,但其也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加之像谢玄、谢安、谢石等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东晋内部相对较为团结,可谓是背水一战。
东晋在战争前夕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正是东晋的对前秦的警惕和对战争的准备决定了其在淝水之战中的胜利。东晋一代名臣谢安在当权后积极团结桓氏,以维持其内部团结。谢安同时不顾避嫌,为保卫国家,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晋孝武帝非常重视这次的战争,命令谢玄组建了大名鼎鼎的北府军。真是这些举措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肥水之战形势图
其实在淝水之战前还有一次较小的战役——淮南之战。正是因为这场战役里的一个俘虏,帮助东晋加速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太元三年(公元378年),苻坚汇集兵力,开始攻打东晋。而梁州刺史朱序竟然认为前秦没有渡船,无法渡河,而没有设防。这真的可以说是重大的战略失误了。前秦军队实力强大,兵力很多,不久便拿下了南阳。说来也有趣,这朱序虽然大意很快丢掉了外城,但他仍然固守襄阳内城,抵挡牵制住大量前秦军队很长时间,才城破被俘。东晋反应很快,谢安迅速布置部队,淮南之战自此全面爆发。谢安率领部队抵御前秦部队,百战百胜,势如破竹,四胜四捷,立下赫赫战功。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前秦野心不死,与公元383年再次发动战争,率110万士兵(实际三十万)发动攻势。东晋谢玄潜心训练“北府军”,率领军队直接迎击前秦。同时谢安在后方运筹帷幄,拉长了战线,分散前秦兵力。苻坚无法忍耐焦灼的战局,决定要御驾亲征。他带领前秦军队主力自长安向南进军。面对前秦的大军压境,东晋的边防压力瞬间变大。谢石临危受命,任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与谢玄等人以八万兵力抵御前秦。东晋虽人才济济,但终究是无法克服实力上的差距,在初期战斗中节节败退。在连续的胜利中,苻坚开始狂妄起来,企图去劝降谢石。而这一想法为淝水之战形势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其中最关键也最有趣的便是朱序——东晋梁州刺史,现在的前秦尚书。
朱序受命前去劝降谢石,但他始终是东晋的臣子,所以劝降变成了泄露军情。他悄悄告诉谢石前秦军队还在行进过程中,应该集中兵力一举击溃。在《资治通鉴》中朱序是这样说的:“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矣。”朱序的话一下子就改变了战局,谢石马上改变策略,转守为攻,主动攻击。这就成了淝水之战的转折点。
十一月的时候,谢玄派遣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赴洛涧。但前秦的梁成早已靠河列阵,在洛河边等待东晋军队。刘牢之凭借北府军的强悍实力,直接进攻,击溃了梁成的部队并将其斩杀,随后他指挥军队抢占渡口,打乱了敌军,在混乱中,一举将敌人歼灭。谢石指挥大军两路进攻。秦王苻坚以及阳平公符融于寿阳城上观望,见晋军军容严肃,有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是埋伏的晋军——草木皆兵的典故。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这是《资治通鉴》中对东晋应对秦军策略的描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秦军紧靠淝水列兵,晋兵不能渡河,谢玄就派使者让阳平公符融向后退兵,让晋军渡河,再进行决战。”苻坚认为这是极好的机会,可以趁晋军渡河进行袭击。所以在苻坚指挥下,军队开始后撤,但这一撤,就定不下来了。这就为晋军渡河提供了条件,在晋军成功渡河后,秦军仍在后退,符融为阻止军队,策马压阵,但不料马匹倒地,符融也就被晋军杀死,秦军溃败。在逃跑时,苻坚被流矢射中,而之前泄密的朱序也重新回到了东晋。淝水之战至此以东晋大胜而宣告结束。
但前秦的不幸才刚刚开始,重臣们纷纷拥兵自立,恢复了之前被灭掉的国家,出现了慕容垂、姚苌等掌握的地方政权,结束了北方一统的局面。两年后,苻坚也被姚苌杀死。
而东晋这边却是“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谢安对淝水之战的胜利早已成竹在胸,没有过分喜悦。对比前秦与东晋,苻坚为何失败?只因他操之过急,未稳定军心,没有团结好内部关系,以乱易整,且在重大的军事决策上出现失误,没有听取臣子的建议,一意孤行,最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东晋趁势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但由于谢安去世,谢玄退隐,才转攻为守。但东晋的统治并未给北方民族带去幸福,他们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淝水之战却为南方取得了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为南方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