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历来就是华夏封建王朝的痼疾顽症,几乎绝大多数王朝覆灭的原因中,往往都会有土地兼并这一条。在我国古代,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所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土地,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都在于土地,土地就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当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首先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也就是大部分人失去了土地。那么失去土地的人会怎么做呢?
前面说了,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土地。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到地主家租种田地,这样他既要承受国家的田税,又要给地主家交税,等于是一家伙儿背负了双重压力。这就好比是国家加征房产税,那么房主大概率会把房产税的税金加诸于租金之上是一个道理。

原本,普通老百姓单纯承担一层国家的税收就已经很吃力了,现在变成了双重压力,那么势必就极大的增加了“破产”的风险。一旦破产,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是揭竿而起!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数地主手中,他们就拥有了足够的财力去赎买朝廷的官员,进而隐匿自己的田产,从而使得朝廷的土地税收大幅度的减少。
一边是老百姓破产的几率在大大增加,一边是朝廷的税收大大的减少,流民作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的镇压实力却在不断削弱,此消彼长之下,自然也就动摇了社稷的根基!

当然,前面我讲的仅仅只是一个普遍性的逻辑。这里偏偏就有一个特例,这个王朝没有抑制土地兼并,非但没有导致国力衰弱民乱四起,反而在经济发达层面达到了华夏封建王朝的最高峰!这个王朝就是宋朝!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宋朝没有倒在土地兼并这个痼疾顽症之下!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杯酒释兵权”!
以往我们对于“杯酒释兵权”的认识往往是单纯的将之认定为宋太祖为了巩固自身皇权统治,而对于麾下将领的一次集体削权的政治行为,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行为背后的经济含义。要知道,赵匡胤让手下将领交出兵权的方式是和平赎买,而赎买的代价除了金银财物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土地!
宋太祖让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将领交出兵权,然后以良田美宅将这些人供养起来,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宋朝政权对于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持友善态度的!

朝廷的态度明确了,而在民间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五代十国的战乱结束之后,在一个整体和平的环境当中,国家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高水稻种植效率的秧马,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的耧,等等先进的农具纷纷问世,使得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增。
粮食产量上来了,在满足了老百姓的生存需求之后,多余的粮食便开始向着商品的领域进行转化。比如,粮食发酵可以酿酒,粮食进行加工之后可以成为新的美食等等,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什么呢?当然就是新的税收和新的就业岗位了!
简单的说,多余的粮食可以酿酒,可以生产新的美食,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有更多的酒楼、饭馆、武大郎炊饼店,而这些店铺自然是要交税的,而且他们也需要掌柜、店小二。当然现实远不止这些,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手工业、服务业等等。
那么这样一来,那些失去了土地的人也就有了去处,他们甚至发现这些工作岗位的薪水甚至比原先单纯的种田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这下好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又通过创造工作岗位把失去土地的人吸收进去,这就使得国家本身财政状况良好,而社会流民也同样在不断减少,这就呈现出了一种全面向好的发展态势!

最后,我们再把视角倒回来聚焦到土地上。在国家政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前提下,地方上便开始出现了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而这些地主实际上就类似于西方发达农业中的大型农场主。因为他们手中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对于耕种就会有更加科学的规划,对于生产就会有更为统一标准的把关,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出产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也得以实现。这样一来,不仅农业品产出提高,而且也使得地主在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消费需求,这样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我们印象中富得流油的大宋是怎么来的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土地兼并对宋朝没有危害,而是在于宋朝恰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而土地兼并又恰恰推动了这种转型的发展。如果宋朝不是亡于蒙古的铁蹄之下,随着其社会经济的转型逐步完成,前面我们所列出的土地兼并的危害依旧会逐步的显现出来……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