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相互宝今年8月第一期单期分摊额度突破7元之后,就一直没有降下来过。8月第一期是7.2元,第二期为7.41元,在9月7日公示的9月第一期中,参与最为广泛的大病互助计划分摊额度再次提升,到了7.47元,分摊人数也继续下降,总人数从高峰时期近1.1亿人,降到了现在的8155万人左右。

按照这样的趋势,相互宝月分摊额度即将突破15元。随着分摊金额越来越高,不少的相互宝参与者也就越来越纠结,究竟是继续支持还是选择放弃?从持续下降的分摊人数来看,退出的成员确实是越来越多,但仍然有8000多万人在坚持,这也说明绝大多数成员,仍然是相互宝的坚定支持者。

实际上,无论是继续支持还是选择放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判断。之所以还有这么多人选择支持,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基于对相互宝背后的蚂蚁金服、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信任。相互宝参与成员最多的时候超过1亿人,如今还有8000多万人,无疑还是国内最大的互助产品,比其他互助产品规模大得多。这些成员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都是支付宝的用户,大家把对支付宝的信任也转移到相互宝上面来了,有这么大的企业背书,相互宝才能迅速获得这么多人的青睐。

第二,就目前来讲,相对于大多数商业保险而言,相互宝的成本还是非常低的,确实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互助产品,也有很多人通过相互宝及时得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相互宝的目标是守护自己,帮助他人。很多成员的初衷并非是希望将来得到一大笔赔付,即便是自己用不上,就当帮助别人也不错。毕竟刚开始的时候,相互宝每一次的分摊金额只有极少的几角甚至几分钱,对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什么负担。以微薄之力就能帮助到急需的人,何乐而不为?

但是,随着相互宝的发展,不但分摊的金额越来越高,一些负面的消息也不断出现。
有认为相互宝管理费用比例过高的,有怀疑获得帮助的成员不透明的,更多的人则担心赔付规则复杂且随时可能变化,担心自己需要的时候并不能获得赔偿,不如及时止损。

在相互宝相关的一些论坛里面,最近也出现了不少指责相互宝拒赔理由牵强,认为相互宝宽进严出,实际上就是“坑”人的言论。加之近期阿里系出现的系列问题,大家对于相互宝的信任度降低了,导致一些曾经支持的成员也开始选择放弃。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分摊额度就会越来越高,相互宝的性价比开始下滑,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每一期的分摊成员都差不多会减少上百万人,在这样的带动效应下,预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相互宝。

其实在很多成员看来,退出相互宝并非主要是因为分摊额度高了。就算是一个月分摊额度即将突破15元,一年算下来,还是没有超过去年相互宝提出的188元范围,这对很多成员都不是问题。当时阿里旗下蚂蚁金服表示,超过部分将由蚂蚁金服买单,不过到了2021年,相互宝并没有为分摊总额设限,恐怕也是预计到了原有的限额将很快被突破,另外一个原因,相互宝也不能总亏钱哪。这些都可以理解。
蚂蚁集团曾经在去年发布过一份《网络互助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有4.5亿人参与互助,而且近8成的参与者都认为,互助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安全感。如此看来,很多人选择放弃相互宝,并不是不需要了,除了分摊金额增加过快,更主要的还是信任缺失。

如何才能恢复大家对于相互宝的信任呢?增加透明度,制定更加合理的调查赔付规则,这些都是必须的。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实际上这是针对整个互助行业的,建立起来合理的具有公信力的监管制度,才是保障相互宝良性运转的关键。
此前,相互宝也表达过积极“拥抱”监管的愿望,这也是很多相互宝成员的期待。否则的话,即使相互宝月分摊额度不再增加,还是会有很多人继续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