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内容简介 追风筝的人简介50字
admin
2023-09-24 00:50:06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小说以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作者以清新细腻又沧桑深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苦难深重的阿富汗,一对主仆、一对兄弟之间,关于亲情、友情,关于正直、善良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富汗作家写的书。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

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是懦弱的,在被欺负的时候他总选择忍气吞声,每次都是哈桑为他出头,这使阿米尔的父亲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个男子汉一样。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对于生来就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来讲,父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不愿意与人分享父亲的爱,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总会想出一些小花招恶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从来都不会生气。

那个冬天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最后的赢家。哈桑为了满足小主人阿米尔夺得冠军受到父亲夸赞的愿望,而拼力去追风筝,但途中却遇到一个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阻拦,并惨遭不幸被阿塞夫性侵。

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生性怯弱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后来因为内疚无法面对哈桑,最终使计冤枉哈桑偷东西,逼迫哈桑离开了他家,但也从此一直生活在愧疚的煎熬中。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后来苏联入侵,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移居美国,在那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直到二十五年后来自伊朗,一个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诉他: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已经为保卫阿米尔的故居身亡,拉辛汗希望他能踏上被塔利班占领的故土去寻找哈桑的儿子,阿米尔震惊之余,踏上了“再次成为一个好人”之路……

在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一路的艰辛、危险、命悬一线,阿米尔成功解救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并将他带回美国。但索拉博经历了许多事后变得自闭,不和其他人说话。

有一天,一家人在草地上玩耍,阿米尔发现,索拉博一直盯着天上的一个风筝,于是他去买了一个风筝,并和索拉博讲起了小时候他和哈桑斗风筝的故事,这时从来不说话的索拉博好像笑了一下,阿米尔说,你要我去给你追那个风筝吗?索拉博似乎做了一个点头的动作,于是阿米尔起身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也是哈桑从前经常对阿米尔说的话。至此,阿米尔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救赎。

阿富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基地”、“塔利班”和“米巴扬大佛”。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究竟有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生活,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他们只是电视新闻里战争与混乱的代言,报纸上的铅字,饭后偶然的闲谈。

《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从苏联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变化,和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在这个灰色的背景上,唯有风筝在高昂飞翔,飞行在一切的恶行和苦难之上,可以让人仰望,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将这些真正撕碎了,赤裸裸地展开给我们看。

当阿米尔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身上腐臭气味的街头老年乞丐,居然是曾与母亲同品蜂蜜蛋糕喝下午茶的大学教授;自己与哈桑倾注全部心血整饬的庭院,已被专制政权占领多年,破败不堪;天空中没有了风筝,街角断了熟悉的烤羊肉香味,塔利班的鞭声在体育场里阵阵传出,只有山坡大树上模糊的刻痕,才能让阿米尔痛心地意识到这果真是自己的故园……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繁荣与衰落,温馨与残酷,给人强烈的感官震撼,而当想到这并不是作者架空的虚构,是确确实实发生在这个与我们接壤的国家的近几年的时间内的,便更让人惊讶得、触动得难抑悲声。

“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我想很多人都会很喜欢哈桑这个角色,他在里面的地位是一个弱者,他需要被保护,但是他却很勇敢很善良,他很忠诚地在保护着他的主人,尽管他的主人并没有像他一样对友谊对朋友毫无保留付出,奋不顾身。也许是阶级地位的关系,让阿米尔无法像哈桑对他那样对哈桑。

阿米尔儿时的懵懂、无奈、矛盾以及对父爱的渴望,让他犯了一个又一个错。但哈桑小时候在阿米尔心里种下的善良的种子还是在阿米尔心中发了芽的。阿米尔最后还是做回了我们心中渴望见到的阿米尔。在成年的阿米尔身上,我们能看到小时候的哈桑的影子,那么正义,那么勇敢。人都会犯错,但只要能够真心悔改,我觉得没什么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小说题目中的“风筝”耐人寻味。贯穿通篇,“风筝”包含多种隐喻。表面来看,追风筝的人是哈桑,他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但实际上阿米尔同样也是追“风筝”的人,当他终究难以承受自责和背叛的拷问,踏上“重新做回好人”的路,他便开始了他的追逐之路。

阿米尔追逐着象征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那些正是他的胞弟,父亲所一直喜爱的哈桑所具有的品质。当阿米尔费尽周折,将同样饱受凌辱的侄子索拉博带回美国,说出他当年哈桑同样对他说过的那句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为索拉博追风筝的时候,他已经追到了那只风筝。

人生是一个过程,有痛苦有快乐,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追逐着,义无反顾,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后记

《追风筝的人》的背景是阿富汗的变化,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亚、中亚和西亚重要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作者笔下的阿富汗,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入侵,美国扶持的塔利班当权,内战以及种族和种族间的冲突,宗教和宗教之间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说到底,这与阿富汗的积贫积弱有些深切的关联。我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了,但过去所遭受的耻辱我们不能忘。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珍惜伟大祖国创造的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或许能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相当小,但哪怕我们能为国家做一点点的事也应当义无反顾去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不了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远见卓识的理想目标,以远大的志向作为自身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追风筝的人》: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关于悲伤与救赎的故事

我们虽然平凡,但别忘了还应像哈桑那样为人忠诚,对自己忠诚,对朋友和亲人忠诚,对祖国忠诚。不管是中国还是阿富汗,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愿世界和平,中国繁荣昌盛。而我,仅以我最微小的力量,以最初的那份赤子之心,以肩上所担任的使命,继续前行,永不停止追寻那只向往美好的风筝的脚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的名胜古迹 北京最著名的景... 北京从元代开始,逐渐走上帝国首都的道路,先是成为大辽朝五大首都之一的南京城,随着金灭辽,金代从海陵王...
春风一拂千山绿 春风轻拂千山绿... 新春对联欣赏1、天意无常顺子自然,万般皆苦唯有自渡。2、门迎百福吉星照,户纳千祥鸿运开。3、一门天赐...
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世界上最漂亮... 此前在某网上,选出了全球265万颜值姣好的女性。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女性群体中,人们投票选出了心目中最美...
阿西吧是什么意思 阿西吧相当于... 即使你没有受到过任何外语培训,你也懂四国语言。汉语:你好英语:Shit韩语:阿西吧(아,씨발!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