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告显示,50%以上的新基民都是90后。当今年轻人的理财意识,似乎比他们父母那辈要强很多。
但是,理财意识强并不意味着理财能力强,春节过后,大盘持续下跌,节前疯狂入场的新基民,成了牛年第一批待割的韭菜。

新基民集体入场成韭菜?
春节之前,白酒、新能源、医药类基金疯狂销售,大量新基民入场。
原因在于支付宝、财付通、天天基金等各大触手可及的互联网卖基平台,让买基金变得比叫外卖还简单。
而几乎没有理财风险意识的新基民,大多数人的理财经验也只限于买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产品,哪个收益高买哪个。
而2月份的行情,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悲喜剧,喜剧开场悲剧收场,中间就隔了一个春节假期。
节前涨的红红火火,节后跌得惨不忍睹。
从全球市场来看,近一周基本都是回调行情,特别是A股、港股、纳斯达克这几个核心指数跌幅较大。
新基民们进来就赚钱,可从来没经历过这种阵势。
他们符合韭菜的一贯原则:追涨杀跌。

新基民们发现自己买在最高点,卖在最低点。成了牛市里最鲜嫩的韭菜。
为何基民难以赚到平均收益?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权益类基金2020年的平均涨幅达到42.15%,但该平台用户2020年权益类基金持仓的平均收益率仅为19.19%,不到权益类基金实际收益率的一半。
为什么权益类基金跟随行情“吃肉”,而多数基民仅“喝到了一点汤”呢?
富达国际分析认为,从客观因素来看,股市的走势并非一路向上,而是长期伴随着波动。市场的大起大落,可能会让部分投资者心态不稳作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最终收益。

主观原因方面,一些投资者过于择时,甚至有人每天紧盯基金估值走势,这样极度重视短期收益反而会使自己心态浮躁。伴随市场的波动,基民频繁买卖基金,持有时间较短,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误区,拖累收益。
90后新基民,真的投资观不成熟?
如今的基民群体,90后占了足足半数多,可以说正是这些对基金投资几乎一无所知的90后催生了基金的火爆行情,据中国证券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各个类型公募基金合计发行1441只,募集规模31589.07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1998年以来历史新高。
90年的基金投资者之所以选择基金投资,并不是他们对基金有多么好的研究,也不是他们多么地懂基金投资,更不是已经具备了基金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仅仅是单纯地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基金自身宣传的良好业绩。

每个人都有对财富的向往,基金投资者本身就是充满着对基金投资更大的向往才投资基金,但他们并不知道或者没有人告诉他们基金投资是有风险的,他们只看到了基金投资的高收益,哪个基金收益高就投资哪一个,甚至很多年轻基民多数仍停留在“无脑”跟风的阶段,花大钱投资基金却比日常生活消费还随意得很多,难怪被人比喻为“新一茬的韭菜初长成”。
90后的投资方式大多比较激进,对投资的目标制定了缺乏实际的幻想,拿着不到十万的投资资金,想着年收益至少两倍的投资梦想;拿着一万元的资金进行基金投资,就想着如何才能尽快地实现财富自由;月工资不到5000就想着通过基金投资,过上不用上班环游世界的生活。
根据2020年《中国股民行为报告》数据显示,41.6%的90后可投资资产不足10万,资本金不大但投资的野心更大,以小博大的胆子更大、赌性更强使他们处在追求资产增值和风险程度的最高端。
有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家庭现金资产的分配上,有超25%的家庭愿意拿出50%以上资产进行炒股,另外13.20%的受访者愿意拿出70%的现金资产炒股。也说明90后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冒险性和投机性之强。

年轻人疯狂入局薅羊毛,却可能因无知而成为待割的韭菜,这也是资本市场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对于刚踏进理财的年轻人来说,学会理性投资,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重要的是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投资才能穿越牛熊,赚公司成长的钱。
选择下金蛋的鹅,坚定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才是实现财富成长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