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基金之前,都会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可是大多数投资结果并不是很满意,问题出在哪了?
过去的2020年,炒股不如买基金深入人心,吸引了很多新基民入场。春节过后,基金抱团股经过大幅杀跌,不少“网红”基金跌幅高达20%以上,让新基民们叫苦连天。
比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过去一年重仓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股,基金净值飙涨了120%。可是支付宝数据显示,在张坤的基金上挣了钱的基民只有不到20%,其中挣了5%以上的持有人占比不到10%!也就是超过80%的持有人是亏损的!

这个结果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方舟看来很正常。你在买基金的时候,你了解这只基金的情况吗,你对这个基金调研过吗?你熟悉这只基金的团队吗?你研究过这只基金的风格吗?你分析过这只基金的持仓数据吗?都没有的话,你买基金不亏谁亏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投资基金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很多投资者挑选基金,也有一套自己的选基标准,比如按规模、按品牌、按业绩,也有人会看回撤大小。在方舟看来,基民们的这些所谓标准都是坑,下面为大家总结基金投资的七个巨坑。
看广告选基金,谁的名气大选谁的。
基金经理天天在电视台露面打广告的,出书啊什么的,这样的基金最好避而远之。基金经理不把时间花在投研上面,不够专注不够专业,怎么可能管理好基金?
看规模选基金,谁的规模大选谁的。
名气大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往往都很大,但是上百亿规模的就肯定是好基金?这也是不对的!基金界有句俗话,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规模膨胀以后,很多基金的团队跟不上,策略跟不上,风控也跟不上,投资能力无法匹配管理规模,必然导致业绩的下滑。
看排名选基金,谁的业绩好选谁的。
看基金的业绩排名至少要看三年,基金界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每年的基金排名前十,到第二年就排下去了,到第三年就可能垫底了,如果只看短期业绩排名,基本上就是接棒的。
靠推荐买基金,朋友买那只就买那只。
其实每个基民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买的时点不一样,资金能使用的时间不一样,不能买不适合自己的基金。普通投资者犯这个错误的更多,专业投资者还好一点。
不做资产配置,就盲目买基金
不少投资者完全没有资产配置的概念,直接就在基金销售平台上买基金。2015年年初时,我认识的一位投资者,看着基金好像挺赚钱的,一下子将自己几乎全部的资产,购买了500万的基金产品,2015下半年就亏了30%,这就是没有做好财富管理,没有资产配置观念带来的损失。
避免有道德污点的基金公司。
这个在私募基金行业一度比较突出,有道德污点的私募基金,投资者永远都不要去碰。比如广州曾经有家私募,发了第一个产品的规模只有1000万,业绩很好,连续两年都很好,一度发了20多只产品,规模达几十亿,现在这家公司关门了。
其实,这家私募基金的首支基金都是自己的钱,不放开申购,全是自己的钱,用其他的钱把这只基金的重仓股抬上去,很容易做好。那哥们后来被证监会调查了,现在公司关门了。道德问题是硬伤,比打广告的忽悠式基金更可恶。
部分普通投资者买了假基金。
这个问题在私募基金行业里也比较突出。比如一些P2P公司,弄了个假私募牌照,对外号称是私募基金,其实就是非法集资。这比搞内幕交易、资金抬轿更恶劣,纯粹是骗子!很多这类骗子机构,前期给你好的收益,然后就人间蒸发,直接把本金骗走。你贪图他的利息,他贪图你的本金!
方舟在基金行业呆了12年,记得在10年前我刚入行时,就有个私募基金明星,天天在电视上露脸,去各地开投资讲座,出了多本炒股秘籍,由此积累了一批粉丝客户,也买了这位私募的产品,最终亏得一塌糊涂。然后,这位私募管理人的基金产品清盘后,把公司换了一个名字,重新募集发行私募产品,还是有人买他的产品。

这样的例子,在基金界举不胜举,简直是害人精!
以后的文章中,方舟还会继续为大家剖析这些害人精。我们广大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避坑,基金投资不输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