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堂食后,海底捞悄悄涨价了。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菜单,原本海底捞线下重新开灶令他激动不已,但一看价格顿时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过分了啊。”
在微博上,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有网友表示,最近两个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两个人消费不到200元。
更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涨价的同时,菜量还有所下降,“半份鹌鹑蛋21,12个,分量少了很多,下面都是白菜了,消费不起来了”。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道:花这个钱,难道在家自己煮不香吗?
海底捞的涨价也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眼下成本都在涨,再加上疫情受到巨大损失,“海底捞有涨价的权利,吃不吃是你们的选择”。而反对者的声音是,工资没涨,消费却涨了,不可思议。
面对消费者的不满,4月5日晚间,海底捞如是解释涨价的原因:“因为疫情的关系,海底捞各地的门店在复业后的餐桌数量、接待客户数量方面都还有所限制,一是员工现在无法满员工作,另外就餐的人流量也不是太固定;二是成本问题,各地门店位置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所以涨幅也不一样,整体控制在6%左右。”
事实上,这已是半年里海底捞第二次提价了。由于2019年冬天肉价上涨,海底捞也对翻台率高的热门地区进行过价格调整,上涨幅度3%到5%。
外界的风吹草动无不左右着餐饮企业的动向,而企业的损失则都体现在了消费者的账单里。
那么问题来了,疫情期间海底捞损失有多惨重?
2020年,受疫情影响,海底捞旗下门店 2020 年 1 月 26 日起停业,2 月 15 日起外卖恢复、3 月 12 日起堂食陆续复业,按此计算海底捞堂食业务一季度停摆近 50 天。据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研报,判断疫情估计为海底捞 2020 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 50.4 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 5.8 亿元。
餐饮行业是否会普遍涨价?
无独有偶,近日,西贝莜面村也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涨价了,甚至比海底捞涨幅更大。“本来以为海底捞涨价涨得有点多,转眼看了下西贝的外卖菜单,土豆条炖牛肉80了,酸菜封缸肉80多,海底捞和西贝比真的是毛毛雨。”
一位餐饮业内人士判断,“只要疫情没有完全被控制,防疫工作还要继续,餐饮消费不能完全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遇到这类问题,参与涨价的企业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
而且,以海底捞为例,消费人群大多是中等偏上的消费人群,涨6%其实对于这些消费群体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对企业来说,利润将会有所提升。
依靠涨价提高利润可能会适得其反
涨价虽然是一剂猛药,但却不一定长久。有微博博主指出,涨价行为可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涨价虽然是自由,但是却不一定明智;一者是群众情感问题,毕竟政策已经倾向于你了;二者,如果不具有稀缺性,那么强行提高毛利只会进一步下降周转,钱反而会越来越难赚。”
虽然声称疫情期间遭遇重大打击,但这两个餐饮巨头都获得了“输血”——2月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即完成核批西贝餐饮授信额度5.3亿元,其中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已到账;而海底捞也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相比其他同行,这两家的现金流情况尚好。
“一方面要政府补贴免租哭穷一方面还涨价,难道不是应该降价促销?”有网友如此质疑。
餐饮企业生存维艰
餐饮企业涨价背后,透露着无处安放的焦虑。
这是一场从上至下的全线冰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从2020年3月1日算起,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支撑运营;79%的样本企业表示,依靠自有现金无法支撑再过3个月;而表示现金流储备丰厚,且能支撑6个月以上的样本企业占比仅为16%。
随着疫情好转,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都已经正式复工,但是生意却还远远没有恢复元气。许多商场人流稀少,甚至出现餐厅服务员比顾客还多的诡异景象。
上周TC君去楼下的一家连锁餐馆就餐,发现门店的防疫措施做的非常足,进门登记消毒、桌子中间备有塑料格挡、蒜泥跟醋都换成了小包装、上菜的时候还有餐盘盖。但从登记人数来看,当天顾客不超过6个人。
这一幕在全国反复上演。广州胡桃里门店董事对媒体透露,复工后的客流量只有疫情前的20%,“现在不是赚不赚钱,而是赔多少的问题。”
更有餐饮从业人士指出,复工后的三个月,对于很多餐饮同行来说,就是一场生死大考验,接下来才是餐饮的至暗时刻。
自救刻不容缓。就在海底捞宣布涨价的时候,麦当劳推出了一款周一会员半价桶,原价81元,售价39元。4月6日,闻讯而来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抢到麦当劳小程序崩盘。网友们感慨,在这特殊时期,物美价廉才是王道。
报复性消费要来了
据报道,近日除了麦当劳因大搞促销活动而被挤崩APP外,一些餐饮行业复工后也出现了顾客爆满的现象:喜茶平均排队70分钟,海底捞等位要2小时,这不禁让人疑惑:报复性消费要来了?
以史为鉴,这可能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2008年SARS肆虐,餐饮行业同样遭到重创,在最严重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增速最高下降了30%。直至当年9月,餐饮行业才回到前一年的水平。历史经验中并没有所谓的报复性消费。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当疫情席卷大多数行业,大家的工资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甚至锐减。网上曾有一个调查,收集90后对这场疫情有哪些体会,其中反响最热烈的是终于知道了存钱的重要性。
“比起报复性消费,我更需要报复性存钱。”这是疫情后大多数90后的共识。这无疑也给了企业一个警醒:大家都不容易,你不能粗暴地把自己的损失,通过涨价让消费者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