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表明,至少有五个连续时间点的反应出现在了脑电图中。全局模式下,听觉反应会随着音调变化产生色带偏移。反应时间也在不同变化下有着明显的位置移动。
大多数参与者都有着对音频变化的反应,音频的模式变化和音调变化的反应最为明显,只有少部分的患者对音频反应没有明显的波动。
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临终患者进入无反应的死亡状态后,仍能够感受到一系列简单的听觉刺激,神经还对此做出了反应。
作为临终呵护的亲人来说,他们可能应该尽可能长时间地与亲属进行最后的交谈。反之作为临终关怀的人员也更应该谨言慎行,并在最后的声音中护送他们离开。
死亡的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
为什么研究死亡
没有人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但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死亡的思考和研究,为什么人类要研究死亡?离死亡最近的除了医学人士外,可能就是哲学家了吧。古语有云:未知死,焉知生?
对死亡的思考,构建一个正确的死亡观,永远都不会失去死亡原有的价值。从道德层面来讲,死亡的哲思思考对人类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这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延展。
只有认识到死亡本身后,人才可能会获得人生有限的观念和整体观念,面对死亡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死亡肖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在谈论到死亡时,都会往社会道德层面和哲学层面去思考。死亡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这一切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有着对生死的认知后,人们才会在现实中寻找到真实的自己。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死亡有着如此深刻的看法,最开始人们更多的表现是诧异和惊讶。
人们思考着一切,人为什么会死?这一问题的出现也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带来了新的思考,也使得东西方的死亡观会有着许多不同。
死亡肖像
从西方的哲学体系上去看,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兴起让人们把死亡归为于一种与神对话的方式。死亡通常是一种作为与神交流的渴望,因而把现有的生活转嫁在死后。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批判性的看待死亡,但同时也认为死亡时自然的事件,不用太过于在意。进入当代之后,对于死亡,人们更愿意去直面事情本身,不再逃避。
这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巨大转变,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有了更加从容的心态,现代医疗体系的发展把人从死亡边缘带回也让人们对死亡变得不再那么畏惧。
总体而言,死亡的研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并且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它是积极向上的。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完成作为人的使命。
文艺复兴时期关于死亡的绘画
如何看待死亡
人类社会现在虽然对死亡的认知有了更深刻更从容的看法,但作为个体,仍有不少人还是对死亡感到畏惧。作为一种自然事件,我们无需去过分看重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从生命历程上来说,人活着就是在走向死亡。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死亡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死是一种人的现象,但仍旧是生命本身。虚无主义虽然悲观,却从另一个层面催生了存在的作用,既然活着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死亡呢?
所以从死亡本身来说,死是生的另一种存在。其实,人类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的恐惧。是源于对生的渴望,生的牵挂。其实你是否有曾想过,在你出生以前,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大多数人并不在乎生前,而是在乎于生后。我们其实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因为这才是最真实的体验,只有当我们认清了生命的本质后,不再回避死亡,自然它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死亡主题图片
结语
人的生命历程是如此的短暂,以至于我们还来不及对这一切细致探讨,就可能要对这一切说再见。但是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思考,对死亡的思考让人类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发展一切。
我们应当认识到死亡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用生命的形式去表达我们是谁,当人有了这样的思考后,生命才变得伟大。如何看待死亡,决定着你如何看待生命。
越是去拼命对抗,就会越焦虑、越痛苦。既然它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与其无意义的反抗,那我们就应该坦然地接受,最勇敢的人便是视死如归。
心跳是人活着的基础性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