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说完,笑得很开心。
我也笑了:“这可不像是梦,逻辑严密,又唯美。”
“这是我自己编织的梦,我的想象。”
小雪的这个梦,更多的是她的自由联想。反应了潜意识里的愿望,与父亲,与孩子之间有互动,有情感的联结,能量在流动,死亡恐惧和焦虑也有所缓解。
3、妈妈,我梦见你了,可你为什么不说话?
梦见活着的亲人去世,一方面是我们对亲人的担忧,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出现状况;另一方面是我们不愿意脱离原生家庭,在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不愿形成新的关系。同时,也反应了梦者内心(潜意识)自我成长的需要,只有父母“死了”,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长大”。
除此之外,还会梦见死去的亲人在梦里活过来。近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101岁的老人做梦梦到了自己的妈妈,被叫醒后先是笑着回味梦境,随后大哭,控诉梦里的妈妈:她不和我说话。
让人看了是十分动容。从专业角度来看,梦到已逝的亲人,到底要不要说话呢?
答案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是不要说话。
已逝的亲人入梦,是我们对他们的挂念,情感上的不舍。亲人去世,活着的我们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来与他们告别。除了外在的仪式,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仪式,哀伤和告别。
如果对亲人恋恋不舍,不愿告别,日思夜想,就会与他们梦里相见,互诉衷肠,谈心说话。可以看到,和亲人有说话,实际上是并没有完成和他们的告别,情感上还有深厚的链接。这其实对活着的人并不是很好的,与死者建立很深的认同感,留在过去,如何向前走?
相反,只是与已逝亲人见面,没有言语,两两相望就足矣。是完成了告别,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思念就梦里相见,分清楚,过好余生。
看得出来,在我们需要情感安慰,或者我们会将依恋给到最亲的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父母告别,脱离原生家庭的过程。重新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社会关系、情感联结……是需要阵痛的。
回到我们谈论的主题,关于亲人,特指父亲母亲的梦。梦是潜意识最直观的表达,当我们触碰到了,个人成长就开始了。
4、梦能教会我们什么?
作为心理咨询师,刚入行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梦的重要性,要养成记录梦的习惯,用潜意识去工作,进行自我分析。如今一直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坚持。
那就普通大众而言,当我们做了一个梦,怎么去读懂它的语言呢?
首先,我们需要记录下来,第一时间,记录下原汁原味的梦。
其次,梦是什么场景,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与我们有什么联结?
再次,我们在梦里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最后,这些梦里的情绪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进行自由联想。
记录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可以慢慢探查到梦的启示,潜意识想告诉我们什么,体会到心理能量的流动,自我成长也在悄然发生。
如果有专业人士一起探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祝我们都有梦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