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的患者,大约有80%的患者来影像科拍过DR(照片)、CT、MRI等等影像检查。拍完后,影像科医生会出具对应的影像报告,可患者却会表示看不懂。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看懂影像科报告呢?

首先来分别认识下DR、CT、MRI。DR是数字化X射线,主要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原理,在穿越人体时因为人体组织密度不一样来形成影像;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地扫描,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再通过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建图像;MRI是体层成像的一种,它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继而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DR)
(CT)
(MRI)
怎么区分DR报告、CT报告、MRI报告呢?一般情况下,报告单里面出现密度这词,不是DR就是CT报告。CT报告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周围情况、血管供应情况描写得比较详细,对比之下,DR就描述得相对简单。而MRI检查报告一般会出现信号字样,所以患者可以通过上述方法,简单判断是什么报告单。
报告单里高密度、低密度、稍高密度是DR及CT用得最多的专业术语,一般高密度(白色)常指钙化、出血、肿块、炎症等等,低密度(黑色)常指肺气肿、气体、液体(CT上看)等等,而MRI我们在报告中会以长T1(黑色)长T2(白色)或短T1(白色)短T2(黑色)来表示不同疾病的影像描述。
报告一般有几种诊断性意见:第一种是肯定性意见,比如说明确骨折;第二种是考虑性意见,如考虑肺癌,这往往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如增强、活检等;第三种是可疑性意见,这类意见往往不确定病变,需要时间观察或完善相关临床检查,如疑第几肋骨骨折,这时肋骨骨折无错位,骨折线极度不明显,只有通过时间观察等骨折线因缺血而显示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肋骨骨折数量随复查增多的原因。
了解影像报告后,还应了解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设备检查。比如说,怀疑骨折首选DR及CT;脑出血首选CT;脑梗塞首选MRI;骨梗死及股骨头缺血坏死首选MRI;肺炎、肺部肿瘤首选CT;胆道检查首选MRI;胃肠道穿孔及肠梗阻首选立卧位DR摄片等等。总而言之,只有经过合理的检查,影像科医生才能出具接近真实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