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在元夕当日,于人海茫茫中寻找心中的那个他,然后在蓦然回首间,在人群中发现了他。如果在电影中,这其实是一个很美的镜头:此时男主眼中一切都没有了,只有女主站在灯光下对着他浅笑,一束光打在她脸上,满满的仙气。如果这样理解,那灯火阑珊处的意思必然是灯光明亮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表现出词中“他”与其它人的不同。
但这只是一般人常规思维,辛弃疾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如果辛弃疾真的把这个“他”安排在灯火通明处,整首词的意境就减了大半。宋词讲究开与阖,词的上阕以及下阕的首句,其实写的都是元夕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场景,这是词境的大开之笔。但到了落笔处,却突然词境一收,用灯火昏暗处与前几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大阖之笔。 这是辛弃疾的巧妙安排,也是这首词精妙处之一。
只这轻轻一笔,辛弃疾就让这首词变得朦胧绝美,以至于对于这首词写得到底是什么,如今尚无定论。如果这仅仅是一首爱情词,虽然当时女字旁的“她”还未发明,那也完全可以用“伊”来表示。所以很多人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其实只是曾经的词人自己,那个年少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王国维称这首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其实说的大概就是蓦然回首后又遇见那最本真的自己。
800多年前,词中之龙用这寥寥数字,诠释了宋词的婉约之美,开阖之境。他当年蓦然回首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这首词的存在却让我们记住了800多年前的那个元夕之夜。一首词定义了一个词牌,这就是辛弃疾的笔力。这首词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