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
正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沆瀣一气。”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短篇小说——《罗生门》,本书作者正是 被称为“文学鬼才”的芥川龙之介。
他和夏目漱石、森鸥外三人被称为日本20世纪上半叶文坛上的三巨匠,他在日本作家中的文学成就相当突出。然而年仅35岁时,却选择了自杀身亡。
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创作了将近150篇小说和大量随笔。而这部小说也是他众多短篇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图片来自网络
这部小说发表于1915年,距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之久,然而人们对它的呼声却越来越高,经久不衰。为什么这样一部短短的小说,却能博得如此之多的呢?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人性的真实面目描述得淋漓尽致,用犀利的语言无情地揭露了人性中极端的利己主义。
全文以密闭险恶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人在生死面前对“恶”的选择无可避免。
1、何来罗生门?
“罗生门”的本意是日本京都罗城的城门。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城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且饿莩遍野,许多无人认领的尸体被丢弃到城楼上,继而显得格外萧索。
年积月累,城楼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阴森恐怖、鬼魅寄居的印象,故而有了通往地狱之“罗生门”的说法。
而这部小说,正是以罗生门的引申意义为背景,将人性中最复杂、阴暗的一面展现给读者看,描写人们在生死面前关于善恶选择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罗生门内一个下雨的夜晚。京都城内,经历天灾,街市荒凉,一片破败景象。位于朱雀大路的罗生门内,乌鸦成群,死尸遍地。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流落街头的仆人,正在为接下来的生计发愁,在“保持操守”和“沦为强盗”之间犹豫不决。而此时,天色已晚,又下着雨,所以他来到了罗生门下躲雨。
在罗生门下,仆人看到一丝微弱的火光从罗生门内投射出来,便随着火光走了进去。透过微弱的光亮,他看到一个老太婆正在地上拨弄一个女尸的头发。
仆人看到眼前的景象,瞬间毛骨悚然,对老太婆的憎恶急剧增加。随即,他大步走到老太婆面前,把刀架在了老太婆脖子上。
虽然老太婆惊恐万分,但是还不忘为自己辩解。因为这个被拔头发的女人,生前拿蛇肉当鱼肉干卖给别人,她也是为了自己不被饿死才做这骗人的勾当。
而老太婆拔死人头发也只是为了去做发簪而卖钱,好让自己活下去,所以她也不觉得自己做的就是恶事。
仆人听了老太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前一秒还在心里犹豫是否要守住道德底线的念头,却瞬间消失了。
他一把扯下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并且说:“那好,我剥掉你的衣服!你可不要恨我,不然我就得饿死!”
最后,仆人转身消失于漫漫黑夜之中。
这部小说虽然只有区区3000字左右,却将道德层面的人性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赤裸裸地勾勒出一副“善恶之辩”的人性真面目。
2、生死面前,利己是一种本能
有史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辩就从未停止过,孔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直都是人们对人性最基本的认识。
但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去讨论人性的善恶,而是以人性的极端利己主义为引诱点,无情地揭露了人们在生死面前最本质的欲望。
那个死去的女人生前把蛇肉当作鱼干卖给别人,老太婆拔死人头发,仆人扒老太婆衣服,这些看似充满恶意的行为,却被他们都当作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人觉得这样做是迫不得已。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复杂的人性正反映了人们所说的极端利己主义。他们在生死面前,都在为自己做辩解,都选择站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为了生存,他们摒弃了道德底线,心无恶念的作恶。这种恶意的出现就像病毒一样互相感染和侵蚀,让人陷入了道德漩涡。
而曾经发生在英国的“海难食人案”事件,也同样反映了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极端利己主义。
1884年夏天,四名船员在航海过程中,他们的船被一场暴风雨打翻了,继而沉入大海,四名船员便逃到了一艘救生艇上,当时他们的食物被吃的差不多了。
在被困海难的第19天,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所以其中2名船员把已经昏迷的17岁少年理查德帕克杀死吃掉,另一名船员虽然没有参与杀人过程,但是他也吃了肉。
只过了4天,正在靠吃人肉艰难度日的3名幸存者被路过的船只搭救,被带回了英国。而回国后,这三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法律争议,却最终被赦免。
这次沉船事件从人性方面来讲,被困在海上的三个人在生死面前,彻底与道德剥离,在被死神威胁的那一刻,理智、善良、尊严都变得不堪一击。
他们暴露出了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就是活下去,为此,他们不惜吃掉自己的同伴。
说到底,生存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生死面前,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已经不是善恶本身,而是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利益。
所以,不论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是食人肉的3名船员,在生死面前,利己主义成为了一种本能,无论善恶,都无法给出评判。
3、世间险恶,愿你依然善良
诚然,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有利己主义的一面;每个人都可能曾在恶的边缘游走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个普世意义上的好人。
因为人性并不是不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来训练自己的良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边充满善意的朋友和家人为自己赋予正能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智,在一件事情面前,做到不轻易跟风和表态,尝试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实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
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网络信息超载,人们接收信息又有限。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带节奏的网络风波,很多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开始打“口水仗”。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要谨言慎行,如若稍有不慎,便会让我们与恶的距离无限接近,最终伤害到别人。
2020年,发生在广州白云的“老师惩罚学生”的事件曾上了微博热搜。
事件中,学生家长刘某在微博上发长文对孩子的班主任进行控诉。刘某说女儿患有严重哮喘,不能剧烈运动,结果老师却以孩子违反纪律为由惩罚孩子在操场跑了整整10圈。
导致女儿哮喘发作,大量吐血,而且连续十几天高烧不断,神经受损,双手颤抖不止。
这件事一经发出,在网上瞬间激起千层浪,引起无数网友的同情和愤怒。很多网友都站在刘某这边对骂老师,然而还有少数网友提出了对血迹的质疑,认为血迹存在虚假,于是很快就有人出来怒斥该网友没有人性。
结果,第二天广州白云警方发出通报,事情发生反转。老师确实惩罚了小孩,但是并未出现大量吐血的情况,也没有家长说的那么严重。
刘某发出来的那张图上的“血迹”都是化妆水伪造的虚假证据。原来刘某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报复老师惩罚自己的孩子而已。
在这件事情中,大多数网友盲目站队跟风,随意发表意见,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气势站在正义的一方,却不知给那位老师带去了多少无法弥补的伤害。
所以,在这种过度渲染情感、带节奏的事件中,我们更应该保持警惕,抱着“相信一切,怀疑一切”的态度看待问题。
我们应该形成正确的善恶观,保持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刻提醒自己“谣言止于智者”。
图片来自网络
遇到跟自身相关的事情,要找到自己的底线和问题关键点,并坚守自己的原则,以冷静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轻易表明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看到别人身上的不好,不要去指责别人,而是低头看看自己是否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认识自己,不断鞭策自己去追求向善,让自己心中留一方净土。
就像芥川曾经说过的那样:“最令人感动的,不是对恶的赞美,而是对善的憧憬......"。
哪怕我们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过人性里的恶意伤害,也要保持对善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心存善念,我们才会看到生活的希望,才会更加勇敢地走下去。
原创:十光里
写文不易,文有欠缺,可以互相讨论,但不值得转载哦!
下一篇:原单是什么意思 原单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