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拥有长达3000余年的车马邮驿历史,同时我们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这样一种统一的由官方组织建设信息传递载体的国家。在古代,驿站肩负着传递官方文书以及重要军情信息的作用,最早的驿站历史甚至能追溯到周朝。历史上的许多典故事件都和驿站息息相关。
驿站出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规模较为完整的驿站,那时对驿站的称呼是“传”、“驲”。西周初年,周成王定都洛阳,为了传递天子诏令和迎送各路诸侯,特地在洛阳南部设立了“周南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驿站。其实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信使传递邮件信息的方式,但还没有设立驿馆的形式。一段甲骨文的历史记载中曾提到,商王武丁曾经派一名高龄信使去传送政令,结果却因为道路漫长,信使走了整整26天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而先累死在半路上了。由此可见,驿站的设立绝非出于偶然目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拥有着极为辽阔的疆域面积,古人建立邮驿也确实是极为必要和有效的。
从秦到清邮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驲”、“置”等不同称呼的驿站统一改名为“邮”,用于专门负责传递长途官府公文和书信。秦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却建立了一套极为完整严苛的邮驿制度。
当时秦朝律法规定:文书分为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两类。急行文书必须立刻传达出去,普通文书也需要当日发送出去,否则就会被依法处置。并且,秦朝律法还明确规定了文书发出和收到的时间都需要准时记录,邮差中途不得私自拆开文书,同时采用篆体和隶书交替的形式来达到防止伪造文书的目的。秦朝幅员辽阔,为了更好的治理整个国家,秦代的通信干道贯通了整个国家的东西南北,这样一套集效率和质量为一体的通信邮递系统,让中央政府的集权政策得以高度实现;同时,由于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一直存在,邮驿制度在紧急军情的传递过程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入汉代后,邮驿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迅速的时期。汉朝时,从前的“邮”设置统称为“邮驿”,同时,还可细分为“邮”、“亭”、“传”。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而“驿”和“传”的级别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传”是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驿”则是直接骑马。汉代驿站的飞速发展也让邮驿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现代出土的汉简记载中我们发现,汉代公文信件是有标明发出方向、寄件人的地址姓名以及发信日期和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甚至官职等。
同时,得益于发达的邮驿系统,部分驿站也可帮百姓代发书信,这也令汉代人民的通讯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在继承了秦朝邮驿制度后,汉朝又将邮驿制度不断改革发展,极大地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到了东汉立国之时,都城洛阳更是成为了全国邮驿的中心所在——不仅连通了国内各个驿站,并且到扶桑、南亚等偏远国家均开通了邮驿道路,古丝绸之路也同时是一条古邮驿之路。
唐代时,邮驿的发展更是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据《大唐六典》中记载,唐朝鼎盛之时,全国共有1636个驿站,而专门从事驿站事务的人员数量更是达到了两万多人。宋代的《五经总要》也有记录说明,唐代的驿站设立已经到达了偏远的辽东地区,每个驿站还根据等级的不同配置不同数量的驿夫及驿马。由于唐朝采取开放的政策制度,许多外国官商都会经常来进行交流访问和商贸交易,所以很多驿馆也肩负着接待外国客商的任务。唐代驿站最为出名的一个故事还和杨贵妃有关:杨贵妃极为喜爱岭南地区上好品质的荔枝,而岭南离京城长安足足有2100多公里,唐玄宗为了满足贵妃的要求,命令驿站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把新鲜的岭南荔枝送到宫中,驿站传递只用了短短七天就跨越了数千公里的距离完成了任务。宋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有了一些变化。首先,是采取军卒代替民役的制度;其次,按照传递的速度设置了金牌、银牌和铜牌(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急召岳飞解职回京就是如此);并且,过往官员住宿和文书传递开始分开管理,馆驿成为了单纯的接待外国使节和过往官员留宿的地方,而传递文书的驿站则总称为“递”或“铺”,传递文书的主要人员的邮递人员也由民改为厢兵担任,成为“递夫”或“铺兵”,这一项举措也大大减轻了百姓服役的负担。南宋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为方便军事信息传递还特地设立了“斥候铺”,用于瞭望观察敌情,专为军事活动服务。
元代疆域辽阔,驿站递送业务也极为发达。元朝时的驿站叫做“站赤”,这是蒙古语中“驿站”的意思。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把全国各地的“站赤”一律改为“驿”,同时还将其中230多处名字不雅的驿名进行了修改,完善了边疆地区驿站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并且严格规定驿站只允许用于传递军国大事文书,官员贵族不得私用驿站或违反规定使用驿站的马匹和车辆。明代律法还专门规定,京城中的驿馆称为“会同馆”,除了传递文书之外还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唐代的馆驿有相同的作用;其他各地的驿馆则称为“递运所”,只负责接待公差官员和传递文书。后来崇祯皇帝裁撤全国驿站,作为庞大驿夫队伍中一员的李自成被迫失业下岗,最终走上了谋反作乱的道路,这也是导致明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之一。经过了前几个朝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到清代时,驿站的通信时限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将紧急军情从西南传到京城,跨越5000多里的路程,仅仅用了9天时间就送达了。雍正皇帝上位后,设立了“军机处”,这时的驿站又多了一项职责:负责传递兵部下发给各级的文书命令,文书表面常书有“马上飞递”字样,表明军情紧急,所谓“百里加急”也就是出现在这个时候。
信息化网格网点:驿站
从历朝历代关于驿站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驿站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首先,驿站最基本的作用是传递官府文书。古代中国地广人稀,统治如此广阔的一片土地是必然离不开一个高效迅速的信息网络的,这也是历朝历代保证全国“政令通行”的根基所在。中央政府想要将政令一级一级传达下来,必然离不开驿站这个信息网点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次,驿站还肩负着传递紧急军情的作用。如果前方战事告急而后方信息闭塞,那必然会造成战争的巨大失误。例如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在范阳造反,消息仅仅6天时间就传到了宫中,这着实离不开唐朝高速发达的驿站网络。同时,经过不断的发展变迁,后来位于王朝都城中的驿站大都肩负起了接待外国使节客商的责任,由于古代中国的发达和强盛,外国来使极为频繁,像“会同馆”这样的国家级招待所实在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也对古代王朝对外的交流和贸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发展作用。
另外,各地驿站还有招待留宿外出公差官员的责任。这也让外出公办的官员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不会因食宿问题影响公务,极大地提高了到外地出差官员们的行政效率。如此庞大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起到的重要作用实在是太多太多,以至于明朝由于裁撤驿夫导致的农民造反灭国让今天的我们看得实在是五味杂陈。
结束语:当代信息物流网的鼻祖
古代驿站作为曾经信息物流网络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覆盖范围绝不亚于今天的菜鸟驿站等物流系统;而从现代的物流网络系统中我们也依然能看到古代驿站的影子在其中,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今天依然还在发光发热,古人的智慧依然给予了我们众多的发展启示。
参考文献
1、《唐代交通图考》
2、《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