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丧礼,孝子悲痛到了极点。节哀,是为了顺应生活的剧变,是君子考虑到先人的初衷。
招魂,是尽其爱慕的一种方式,怀有祈祷的诚心。希望亲人的灵魂从幽暗的地方返回,这是寻求鬼神的情理。招魂时面朝北方,这是面朝幽暗方向寻求的意思。
拜而磕头,这是悲哀中至为沉痛的体现。而磕头触地,这又是最悲恸的表示了。
往嘴里填米放贝,这是不忍让死去的亲人口内空虚。不用熟食填放,由于用自然天成之物更为美好。
灵柩前竖立书写死者姓名的幡儿,是种代表神明的旌旗,因为死者入棺不能辨认了,所以用这种旗子作为标志。
爱他,所以就把他的姓名记录在上面;敬他,所以幡儿的规格务必与他的身份相称,尽其事亲之道,不敢苟且。
停殡期间,特用木头做个凭依死者灵魂的“重”,它和葬后做个神主的意思是一样的。
供奉死者的酒食,用质朴的器皿盛放,因为生者有悲哀灰冷的心绪。
只有埋葬以后的种种祭礼,主人才用有文饰的器皿,自尽其敬爱之心,怎么能知道神灵一定要享用这种带有文饰的器皿呢,也不过是因为主人怀有庄重恭敬之心情才这样做的。
捶胸跳脚,这是悲哀到了几点,礼有规定的次数,就是为了这种极其悲恸的动作,做了节制性的文饰,以防悲伤过度而发生不幸。
袒露左臂,摘去包发巾,用麻缕绾住发髻,这是孝子在装束上的改变。
堵闷愤懑,这是孝子哀情上的变化。
除去身上的装饰,就是除去华美;左袒和麻缕束发,这是除去身上最突出的装饰了。
有时应该袒露左臂,有时应该穿好外衣,这种礼规是为了对悲哀的节度。
亲人去世三天,就要煮些粥让主人、主妇和家相喝,因为他们无心饮食,都悲恸劳累致病了,所以命令他们吃,以防意外。
送葬后回家啼哭,主人升堂来哭,这是回到亲人在世时行礼的地方;主妇进入室内去哭,这是回到老人在世时她亲自奉养的地方。
送葬归来痛哭时,亲友应该前来慰问,因为这是主人最悲哀的时刻了:回家一看,人没了,永远消失了,此时此刻伤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