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如今距离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已经过去了42年。在这42年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报名人数、高等院校录取率以及考大学的难易程度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自然地,由于考取大学变得容易,大学生的就业则变得更加困难,而就业后的薪资也较以往明显下降。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高考仍然并将长期是中国广大家庭,尤其是穷苦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跳板。从概率上讲,一个人是否读取大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以后的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1977年-2019年中国高考的变化情况,从中也可以看到几代人的命运变迁。
1977-1984年:参考热情先热后冷
197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在这一年570万考生大军涌进了考场,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率仅为4.8%,不足5%,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在接下来的1978年参考人数进一步增长至610万人,但录取人数只有40.2万人,录取率提升至6.6%,单就录取率来看,属于42年中除1977年外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
由于80年代中学人数膨胀,高校招生名额有限,为减少高考统考工作压力,1980年,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和国务院批准,规定“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区应在统考前进行预选”,按计划招生数的三至五倍,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统考。当年确定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等省进行预选试点。预考试题由各省自主命题,每年5月,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未达到预考分数线的考生将“无缘”高考,提前“出局”。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
受此影响,此后高考实际报考人数开始大幅度下滑,至1984年以下降至164万人,具体情况如下:
1985-1999年:参考人数缓慢增长
1995年国家教委启动高考会考改革,启动“3+2”方案,即高中毕业会考后分文理科,所有的考生都考语文、数学和外语,理工类加考物理和化学,取消政治和生物;文科类加考政治和历史,取消地理,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在招生上,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方式。另外在198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等43所院校还试行了保送生制度。受以上政策影响,在1985年高考报名人数重回升势,为176万人,较1984年增长了12万人,录取率也上升到35.2%。
但从1984年至1999年的报考人数来看,平均每年参考人数维持在300万人附近,具体情况如下:
2000-2008年:参考人数迅猛增长
1998年12月份,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另外,计划还提出,1995年启动“211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要保证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 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211工程” 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受高校扩招影响,2000年当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了87万人,且此后几年迅猛增长,至2008年攀升至1050万人,为42年中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具体情况如下:
2009-2019年:参考人数维持千万附近
在前面我们提到,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加上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考参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1050万人,在这之后,高考参考人数开始出现下降,但整体来看波动幅度不大,至2019年高考参考人数重回1000万人以上,达到1031万人,为11年参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参考人数波动大 但录取率提升趋势明显
统计显示,1977年至2019年,尽管受高考改革等政策影响,高考参考人数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但是就录取率来看,整体处于增长态势。具体情况为:1977至1985年,从不足5%升至35.2%;
1986年至1991年则从29.8%下降至20.9%,这是最为黑暗的时期。1992年至1998年则从24.8%升至33.8%。
相对而言,考大学较为容易的时候要从1999年后开始,在这一年录取率直接跳升至55.6%。而从2010年之后,随着高等院校的录取率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至2018年已突破81%,考大学已变得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