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也愿意派高级代表访华交涉,并表示美国不会和苏联联手反对中国,美国不会落井下石。
尼克松
在与美国交涉之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在1970年11月10日访问中国,期间将尼克松政府的意愿传达给了中国,起到了“中间方”、“传话者”的桥梁作用。对此,中国表示,欢迎美国前来访华,并乐意让巴基斯坦充当中间方,继续与美国商讨访华日期等具体事宜。
叶海亚.汗结束在美行程后回国,第一时间将中国方面的态度整理成一份无签字、无头衔的手抄备忘录,于12月8日交给了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出于文件重要性的考量,叶海亚再三叮嘱希拉利,一定将这份文件交给美方稳妥人员。希拉利当日就将这份文件转交给了基辛格,而基辛格又以高效率将其上交给了尼克松。基辛格和尼克松一同起底了一份无图章、无签字的打印字样的信件交给了希拉利,信中表达了美方愿意派遣代表,前往北京与中方进行谈判的愿望。
基辛格也在叶海亚的帮助下展开了秘密行动:在尼克松的指示下,基辛格到越南南部进行秘密调查,之后前往印度、泰国和巴基斯坦与当局人员举行会谈,这趟行程的目的地为巴黎,基辛格又在巴黎参加了会议。
1971年的7月8日,基辛格以胃痛的名义,不参加巴基斯坦总统为其举办的欢迎宴会,他在幕后,与中方有关人员商讨关于派代表参加会谈的主要事宜。为了使中方与美方的信件往来更加便利,叶海亚进行指示:中国驻巴大使张彤出入总统府可以无限制。叶海亚将信件的主要内容写了下来,将摘要放进一个特殊的保密信封中,转交给希拉利,希拉利再将信件上交给基辛格或者尼克松。
次日7月9日,基辛格等一行人来到机场,竟然发现他们将由中方人员带领,前往中国北京这个目的地参加会谈。此后不久,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因为巴基斯坦作为中间人的杰出贡献,中美关系慢慢步入正轨。
基辛格
巴铁与中国的情感甚至“超越了友谊”。巴基斯坦在中国遭到国际封锁时,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持中国;在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降至冰点时,勇敢地承担起中间联络人这个职责;更是冒着让本国经济倒退20年的后果,投出了反对制裁中国的伟大一票。而中国,于巴基斯坦在国际上举目无亲时提供支持,让巴基斯坦能够在战争的灰烬中重振旗鼓,继续独立自主发展;在巴方人民处于洪水猛兽之中时彰显人道主义。这份感情,应当致敬!
良朋可赖百年幸,生死结交命任托!中巴情谊历久弥新,一条中巴铁路让天堑变通途,喜马拉雅融,两家紧相拥;中巴人民情同一家,你做饭来我品尝,“追随中国”拉横幅。祝愿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情谊与日俱增,中国发展更加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