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admin
2023-06-04 08:08:04

蜀鄙二僧》这一故事,通过短小精炼的篇幅,告诉我们“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一个人做学问,不但要立志,还要化繁为简,勤于行动,否则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1

知行合一

知是方向、是目标,行是行动、是实践,两者同样是智慧的一种表现,知与行本是一体,

01 《蜀鄙二僧》

蜀地这二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贫者准备去南海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富僧说自己已经准备了好几年,还没有去成,你就凭一瓶一钵怎么可能往返呢?可是贫僧却马上行动,不但到了南海,第二年就又返回了蜀地。

《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从成都到南海普陀山大约二千多公里的行程,估计驾车也要二十多个小时,当然乘坐火车、飞机会很快到达。

但是故事的的背景是在古代。作者是清人彭端淑所写的文章,彭端淑是清朝康乾时期的人,在他及之前的时代,可是既没有火车也没有飞机等现代工具,交通全靠陆一车马、水中舟船,或者干脆步行,那样的话从蜀地到南海可是非常遥远的距离。

古人出门,根据行程远近,都是需要走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你看象宋代的苏轼从黄州调任汝州,在路上从1084年走到1085年,朝廷上皇帝都换了,苏轼还没有走到汝州。可见得古人出门行路是多么的不容易。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僧的观点似乎也不无道理。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2

02 但是人虽有志,有志而能行,尤为可佳。立志之后的行动更重要。

所以古人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你去做了,那么再难的事也会变容易;不去做,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成老大难。

人立下了志向,就需要把事情提前准备好、考虑好,然后把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可行性小模块,从最细小的、最简单的地方下手去做,就会把最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再大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道理。

贫僧就是深谙此理,所以虽然他除了一瓶一钵之外,身无长物。但是在考虑清楚之后,立马行动,其他的问题,等遇到了再即时解决。所以他才能凭一双肉足,直至南海,并且顺利返回。

贫僧的行为,不但是立下了志向,更有行动力。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很深的智慧。

什么智慧?

大道至简!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3

大道至简。把繁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很多时候,人往往把一件事情考虑的过于复杂,从而把自己搞的迷失了方向。有一句俗话说的好: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很复杂。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很简单。

化繁为简,需要有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化简为繁,很多人很容易就做到了为什么呢?随心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

故事中的富僧,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他自恃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却仍然要做更多的准备,以便有十成十的把握。他他自然也知道,从蜀地到南海,远隔数千里,路上交通不便,所以才积累钱财,准备乘船而下,这样的打算,考虑周全,确实是聪明的选择。

但若从僧人信仰层面来说,发心到南海普陀朝山拜观音菩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在这里面,发心很重要,其他的事情是次要的。只要有这个心,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出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前行,最后也能够如愿到达南海。

但是最终,贫僧一往一返,已经实现自己的志向。富僧仍在原地,实现志向不知何年何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目标,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千里之外的目标,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在现实中,无论是学习或者是工作,都需要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制订可行性方案,接着要马上去实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离目标会越来越近。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行动,那就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4

勤能补拙。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就算再笨拙的人,如果能够认准方向,勤奋不懈,最终也会有达到目标的时候。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是非常的愚笨,背个书能半天背不会。但是他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之后,按学习准则严格自律,坚持不懈 ,勤奋用功,最终以勤补拙,成就一身的学问和能力。

一勤天下无难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5

【总结】清人彭端淑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了就要行动,把复杂复杂做到极简,再通过勤奋的行动,最终必然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既有富僧的条件,又有贫僧的行动与决心,那就会是比较完美的理想状态。

无论如何,“知”与“行”一定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受益。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选自《白鹤堂文录》原题是巜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文言文《蜀鄙二僧》说了些什么?译文为: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从上文可以理解: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这么远的路富和尚无法达到,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从而告诉我们应该明白如下两个道理:

一是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而客观条件是内因的一种外在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是人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付出行动。在付出行动的同时,要凭主观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给我们的启示:只要肯做,多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多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图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白山自助游攻略 吉林长白山游... 昨天介绍了西坡的景点详细请看链接:一个人的旅行,据说能看到长白山天池全凭运气,您的运气如何?今日介绍...
十字架的车标是什么车 十字架车... 作为一款经典的礼宾车,林肯领袖一号十字盾形车标镶嵌在车头的正中位置,特别醒目,极有视觉冲击力,磅礴大...
阿西吧是什么意思 阿西吧相当于... 即使你没有受到过任何外语培训,你也懂四国语言。汉语:你好英语:Shit韩语:阿西吧(아,씨발! )日...
应用未安装解决办法 平板应用未... ---IT小技术,每天Get一个小技能!一、前言描述苹果IPad2居然不能安装怎么办?与此IPad不...
脚上的穴位图 脚面经络图对应的... 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的作用,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