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空调的“抽湿”是什么原理?
♦家用空调的抽湿原理,它是利用空气中的水分遇冷被冷凝成水的原理。家用空调除湿是以降低空气湿度为主,降低温度为辅;而空调制冷是以降低空气温度为主,降低空气湿度为辅。
抽湿则可理解为间断制冷,风速为低速,使空气中水分更容易附着在空调机蒸发器上达到除湿的目的,但降温不明显。当房间内又热又潮湿时选制冷,不太热湿度大,则用抽湿。
抽湿湿与制冷它们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制冷是连续工作至你设定的温度,同时也在连续抽湿;而抽湿则可理解为间断制冷,风速为低速,使空气中水分更容易附着在空调机蒸发器上达到除湿的目的,但降温不明显。当房间内又热又潮湿时选制冷,不太热湿度大,则用抽湿。
空调抽湿时室内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吸热。当房间里的空气被室内的风机吸入,并通过蒸发器时,借助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成水,然后汇入排水管引到室外排掉,房间空气中的部分水分就这样被排掉了。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由除湿前的70%以上,降低到50%左右,给人以干爽的舒适感觉,摆脱了除湿前的浑身上下湿漉漉的难受。
家用空调抽湿的作用总结以下几点:
1、它可以让空气湿度保持在令人舒适的范围(在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至50%左右人体感觉比较舒适,在冬季室温20℃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左右)。因为空气湿度过于干燥和过于潮湿,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当室内空气湿度过大的时候,开启空调除湿功能,可以让人感觉干爽舒适。
2、让室内温度保持在舒适的状态内。除湿模式其实也是有一定的降温作用的。而又没有像空调开启制冷模式那么冰冷的感觉。除湿模式可以保证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令人舒服的状态内。有时候用除湿模式代替了制冷模式,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省电。这个可能好多人都还不知道,但事实上是除湿模式又可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还可以比制冷模式更省电。时常开启除湿模式,还是比较不错的。
空调抽湿原理
1、水蒸气饱和与冷凝
先说水蒸气饱和,温度越高,室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越多,温度越低,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越少。因为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越高,单位体积空气中的饱和水分含量就可以越高,温度越低,饱和蒸气压越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也会降低。
饱和蒸汽压:在密闭条件中,在一定温度下,与固体或液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大于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的饱和蒸气压小于液态的饱和蒸气压。
冷凝:当水蒸汽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这点大家比较熟悉,日常生活冷凝水比较常见,是因为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饱和蒸汽压下降,而允许存在的饱和水分含量也会下降,所以有一部分水蒸汽就会出现凝结,形成水珠。
2、空调抽湿原理
空调在制冷和专有的抽湿功能下,均是通过降低温度形成冷凝水来降低湿度。制冷降低湿度是因为室内空气温度下降,其中所含的部分水蒸气必然因温度下降而凝结成水珠。而抽湿功能,同样是利用降低空气温度,将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空调室内机冷凝管上,然后从排水管导出到室外。
A、制冷时抽湿
夏季空调打开时,压缩机工作,冷媒系统工作将温度较低的冷媒运输到室内机冷凝管,室内风机工作,将室内空气抽入并同时吹出,经过室内机的散发器,冷凝器,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经过散发器温度下降后,就会在空调内机的冷凝器处形成凝结水珠,这些水珠会自然掉落到集水槽,然后流入排水管,通过排水管排出室外。
B、除湿功能下抽湿
与空调制冷时温度下降水汽凝结的原理一样,只不过除湿功能打开除湿,空调它是保持室内恒温的,所以室内空气进入空调内机先经过散发器空气温度下降,经过冷凝器凝结水珠后,在进入加热区,温度上升到正常室内温度后,吹到室内。这样可以在保持室内温度正常的情况下进行除湿,因为在南方梅雨季节,或者天气比较冷的潮湿季节,室内湿度很大,温度低,如果制冷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会导致室内阴冷潮湿,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