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来源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如不合理使用或非法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残留污染。
(2)产地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土壤中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石油烃、多环芳烃、氟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以及六六六、滴滴涕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养殖环境中的氨气、一氧化碳、甲烷,以及水体中的抗生素、洗涤剂、重金属元素等。
(3)保鲜包装储运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不合理或非法使用保鲜剂、催熟剂,以及包装运输材料中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产生的污染。
(4)农产品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包括植物内生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素等;人畜共患疾病,如沙门氏菌、禽流感病毒等。
(5)农业生产中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危害。包括外来物种侵入、新型投入品的引进、新型加工工艺等可能造成的危害。
重金属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广泛分布,而底泥往往是重金属的储存库和最后的归宿。当环境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形态将发生转化并释放造成污染。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具有生物累积性,可以直接威胁高等生物包括人类,有关专家指出,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已受污染土壤没有治理价值,只能调整种植品种来加以回避。因此,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主要有:
(1)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重金属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并不断地进行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其含量虽然均低于0.1%,但污染危害在局部地区却相当明显。
(2)重金属过渡性元素:从化学性质上看,重金属大多属于周期表中的过渡性元素,它们的许多基本化学特性都是由这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决定的,使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具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表现出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明显。
(3)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物理化学迁移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谐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4)重金属的毒性效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等的相互作用而致突变。
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km2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的污染面积达35.9%。
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万km2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达5500km2,污染率超过50%,其中,汞的污染面积达1257km2,污染深度达到地下40cm。?环保总局一共对全国26个省市进行了土地污染调查,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类型多样,污染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局部地区的土壤质量已经出现下降明显。
?目前的污染源: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按污染物来源的性质,可以分为工业和城市废物、农业用的化肥和农药、放射性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四种类型。
重金属离子:主要来自农药、医药、仪表及各类有色金属矿山的废水,如汞、镉、铬、铅、砷等各种重金属离子毒物,它在水中比较稳定,是污染水体的剧毒物质。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 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1)机械迁移,即水流搬运
2)物理化学迁移,包括沉淀作用、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
3)生物迁移(生物富集作用),重金属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和死亡等过程进行流动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