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的用途:
(1)气象卫星: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2)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泛指用于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对地观测卫星主要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轨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卫星。人们可以利用地球观测卫星进行监测以获取大面积观测数据最终可有效达到综合地分析资料
3)天文卫星:天文卫星是用来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人造地球卫星。天文卫星在离开地面几百千米或更高的轨道上运行,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卫星上所载的仪器能接收到来自天体的从无线电波段到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是人类安置在太空的“千里眼”。
(4)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类人造地球卫星的通称。很显然,通信卫星是应用卫星中的一种。
(5)广播卫星:广播卫星是指直接向用户转播音频、视频和数据等信息的通信卫星。具有信息单向传输、一发多收等特点。广播卫星是一种专用的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它起到空间广播发射台的作用。
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那么怎么样觉得人造卫星的用途呢?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
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
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科学家们最初想到建立地球的人造卫星,是打算利用它来作为航天飞行的跳板。
六十年前俄罗斯的伟大学者、现代火箭学创始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说过:“在最初阶段应当首先建造一个人造的地球卫星。”
但是从两年来指到1957年为止的两年。
——编者火箭技术的迅速发展情况看来,现在已经可以不需要用人造卫星来作为飞上月亮的中途站了。
因为要离开地球到月亮或太阳系里离地球较近的行星(如金星、火星)上去,需要每秒11.2公里的速度,比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转动的速度(每秒8公里)大不了太多,可以利用多级火箭来获得这样速度的。
虽然如此,人造卫星仍可以为航天飞行探路和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探测高空大气的密度、温度、风向、风速,以及流星有多少和如何防备流星的撞击等等。
此外,人们已在准备把动物搁在人造卫星里,利用电视来研究生物是否能适应高空的情况和在人造卫星内失去重力的情况。
因此,仍然可以说,人造卫星的建立是航天飞行的第一步,是为人类征服宇宙空间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除了为航天飞行做准备工作之外,人造卫星还有许多科学上的用途,主要就是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和天体,使我们更能掌握地球上和各种天体上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规律。
深入了解人类居住于其上的地球,这对人类物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将起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天气预报、电讯交通、地质勘探的改进就是几个明显的例子。
对各种类型天体的深入了解,一方面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宇宙,进一步掌握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太阳上的变动就和地上电讯交通有关系。
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在地球和天体的研究中做出一些我们在地面上所做不出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