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肯定就是“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在查理曼和拿破仑之间,统治欧洲版图最广的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岛、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整个德意志邦联,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断扩大的、数倍于欧洲本土面积的殖民地。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比维多利亚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
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
西班牙帝国15世纪末,收复失地运动成功后,西班牙统一,迅速走向海外扩张道路。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文明,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宣称拥有主权。西班牙王室与欧洲各王室联姻,取得了大片领地的继承权。卡洛斯一世时期,西班牙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合二为一,使西班牙在欧洲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败或阻挡最强大的敌人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西班牙遂开始称霸欧洲。这表现在1525年俘虏法王的帕维亚之战、1527年擒获教宗的罗马之劫,确立西班牙在西欧与南欧的霸权地位。
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矿所得的金银取得更多军费,以应付在欧洲和北非的长期战争。腓力二世时期(1556-1598年在位),虽然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并没有削弱,反而于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国(于1640年失去),并在1582年蓬塔德尔加达海战成为无可置疑的海上最强霸主。很快获得了葡萄牙广阔的殖民地,把半个尼德兰、半个亚平宁半岛、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和几乎整个中、南美洲归为己有,还包括亚洲的菲律宾群岛,甚至还一度包括台湾。自此,西班牙一直维持着世上最大的帝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西班牙正处于黄金时期,是欧洲无可争议的霸主,缔造了被后世称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时代。1800年的西班牙帝国国土面积达1600万平方公里。
16世纪至17世纪的西班牙正处于黄金时期,是欧洲无可争议的霸主,缔造了被后世称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时代。
虽然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于英国,但随后的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是英西战争(1585至1604年)的转折点,使西班牙占上风。几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舰队是欧洲最强,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战中,逐渐疲乏、弱态渐现的西班牙被荷兰海军击败。
西班牙与敌对国家持续斗争,引起领土、贸易和宗教冲突,都使得西班牙国力在17世纪中叶开始下滑。在地中海,她与奥斯曼帝国战事频繁;在欧洲大陆,法国逐渐变得强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与葡萄牙竞争,后来的对手还包括英格兰和荷兰。而且,英、法、荷三国支持海上抢劫、西班牙在其领土过度动用军力、政府贪污渐趋严重以及军费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使西班牙失去在意大利和低地国家的剩余领土,结束了其欧陆帝国的历史。西班牙以后的情况转好,可是在欧洲政治一直只是二流国家。
然而,西班牙一直维持并扩张其殖民帝国。而到了19世纪,半岛战争的冲击引起南美独立战争,导致诸国宣布独立(1808年-1833年)。随后发生的革命使西班牙丧失在加勒比海附近的殖民地。西班牙帝国在加勒比海(西属古巴和西属波多黎各)、亚洲(西属菲律宾)和大洋洲(西属关岛、西属密克罗尼西亚、西属帕劳及西属北马里亚纳群岛)都保留相当多领土,直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包括西属摩洛哥、西属几内亚和西属撒哈拉,分别直到1956年、1968年和1975年。今日西班牙位于北非沿岸的主权地(Plaza de soberanía),是其昔日殖民地的残余。
大英帝国
西班牙帝国衰弱后,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
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国运呈现出清晰的波浪型趋势,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在大陆国家竭力争夺欧洲霸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英国正忙于内部的争斗,几乎被其他国家忽略不计,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称,"在世界各国的眼中,英国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无足轻重"。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当时的评论来渲染英国显赫的大国地位:"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也就是在七年战争胜利后的1763年,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过一战获得德国殖民地后,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然而对帝国的扩张也有批评的声音。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镑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的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 一家斯里兰卡的新闻报纸引用了科尔文·R·德·西尔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国人。
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从规模上说,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统治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疆域和人口,我们常把英国叫作“日不落帝国”,这就是因为巅峰时期的英帝国领土遍及世界上每一个时区,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随时有太阳照在它的领土上,这个庞大的版图超过了历史上的所有其他帝国。
从成长历程上说,英国是从孤悬于欧亚大陆边缘的一个岛上崛起的,不同于波斯、罗马、汉唐、蒙古、奥斯曼这些从大陆起家的大帝国,英国没有他们初始的人力资源或军事优势。因此英国取得的成就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他们的成功秘诀也就更值得研究。
英国制定了一套今天还在世界很多地方通行的规则和生活方式。比如,土地所有权观念、银行金融体系、有限政府观念、自由理念、议会民主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大英帝国的遗产。英语是今天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甚至成了一种国际语,而英国人及其继承者美国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对当今世界的其他社会产生着影响。
蒙古帝国建立于公元1206年,在它的著名领袖铁木真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战过程中,蒙古帝国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欧亚大陆。
蒙古帝国是成吉思汗建立,后来的继任者前后分别是窝阔台、贵由、蒙哥。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这直接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和元朝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虽然后来四大汗国曾一度承认元朝是“宗主国”,但仍然改变不了蒙古帝国分裂的事实。也就是说,元朝只是原先蒙古帝国的东亚部分,控制区域包括北方草原和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