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都很重要,若论最重要的,当首推《易经》,因为它被尊为群经之首。能回答你人生的哲学三问,能让你活得明白。《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的理论之书。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意思是,“如果能让我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看来孔子对没有早点学习周易,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所以,他刻苦学习周易,以至于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初六至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历时两个月。直到去世的前半月,在身体极度衰弱,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又系统研读《易经》一遍。可见,曾氏对《易经》的重视和热爱。曾国藩不但对《易经》的“义理”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象数”也很擅长。他在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载:“自占一卦,问江北有兵来南岸否?遇‘坎’之‘观’卦。见者以为佳。”事情是这样的,1860年12月中旬(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动进攻。曾国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惊恐之中。他在家书中说:“自十一月以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可见当时情况已十分危急。后来,曾国藩急调悍将鲍超救援,击败了太平军,恢复了粮道,渡过了一场危机。“坎卦”是《易经》四大难卦之一,“坎”即“险”、“陷”之意。说明当时的状况是山重水复、非常凶险。“观卦”代表事物未来的走向。观卦由上卦巽和下卦坤组成。巽代表“风”、“木”。坤代表“地”。所以观卦就是“风行大地”,也可以说“地上草木兴旺”。由“坎卦”变“观卦”,不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事情的发展果如占卦所示。
孔子晚年喜《易》;曾国藩中年研究《易》理;牛顿、爱因斯坦晚年专注于神学。
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所以,研究易经,其乐无穷!
答!
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世之宝,应该是都重要的,我年轻时就有读,现年老了还在读,越读越有味。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重要作用。宋赵普熟读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那是自谦之说,赵普怎可能不读四书五经呢?读书破万卷,大笔才有神,用功用心学,广闻博取,学贯中西又有精专,成一家之言才是学而致用。读通读懂都觉得重要,不去读,或读不懂弄不通,就谈不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