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北京人爱说三更(jing)半夜,打jing,打更,怎么念的都有。那么这个是汉代开始通行的夜间制度。一夜呢,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呐,大约两小时,五更的也叫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还有叫五鼓的,也有用打鼓来报时的。
宫廷巡夜的那个警卫交班,都是用五夜来划分,听到这个打鼓啦,崩崩崩的,哎就去交接班去了,也有打那个棒子的,棒子小木头的,帮帮。也有打点的,点是什么?就好比那个吊着这么个铁片似的,当当,现在咱不也说要打点计时吗,哎,就是打内阵儿留下来的。打这个呢,还有规矩,不同的点,不同的节奏,代表几点,屋里的人呢,不用出去看,这个就能知道几点了。
三更搁现在来说,就是十一点到一点这阵儿,二更呢,就是九点到十一点,一更呢,就是七点到九点。一更呢又叫定更,三更呢正好是半夜,那么这个三更不就是半夜,半夜不就是三更吗,这个三更半夜这个词里头有阴谋的意思。
这个词儿呢,出自《宋史 赵昌言传》。
朋党是中国古代官僚集团的特有现象,士大夫们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或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拉帮结党,其中呢,因为科举而结成的朋党,就叫做科甲朋党。最引人注目的朋党呢,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有个人啊中了进士,状元是胡旦,探花是赵昌言,同榜的呢,还有一个进士叫董俨,这三个人啊,都做了官。胡旦呐,做起草诏令的知制诰,赵昌言做工部侍郎,董俨,做掌管财政收支的度支副使。
赵昌炎和当时担任这个掌管盐铁茶专卖,和征收事务的盐铁副使,这位呢叫陈象舆,这两人关系很好。虽然这个陈象舆啊,不是赵昌言的同年进士,但是也加入了他们的这个小集团,四个人儿,一联盟,他们来一个科甲朋党,成为了当时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主要的政敌呢,就是宰相赵普和太子元僖。他们这个小集团呐,活动还很频繁,不管是白天还是半夜,总是聚在这个赵昌言的府里头呀,嘀咕嘀,嘀咕嘀。由于呢,他们是公开的结党,和朝上下都知道他们这小团伙儿,一小蕞儿,那么民间呢,就给他们起了外号啦,一个叫“陈三更”,一个叫“董半夜”。他们研究出来了,指示一个叫翟颖的,上书诋毁朝政,并且呀,狂妄自大的自荐为大臣,又举荐了可以担任辅臣的十个人。结果这么做呀,嘿!让人家逮着把儿了,宰相赵普流放了翟颖,同时把他们四个人呀,全都贬了官。这么一来呢,三更半夜、科甲朋党,一网打尽了,拢共四个人儿。自此以后呢,三更半夜,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专指深夜。啊同时呢,也含有贬义成分。
一,‘’三更‘’就是‘’半夜‘’。一般口语常说‘’半夜三更‘’或‘’三更半夜‘’,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三更‘’是来自古时的计时方法,专指夜里12时左右这个具体时间段。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十二个地支属相,即从夜11时开始排序: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古人又把夜里分为五更:戌时一更(19--21),亥时二更(21一23),子时三更(23一1),丑时四更(1---3),寅时五更(3---5)。三更是指夜间11点至下半夜1点之间。
三,‘’半夜三更‘’虽然白话,又是口语,但属于成语。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又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半夜三更起来演习武艺。‘’
上一篇:erp系统属于什么软件
下一篇:谴责小说,四大谴责小说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