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发现不是发明的。古人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将其命名为立春到立夏到秋分到冬至等等。
二十四节气中藏着传统文化的核心。
《黄帝内经》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变化之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古人发现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由生到寂。
当用“生寂”来表达显然太过于粗糙,时间上不好把握。古人将“生寂”进一步细分就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样就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名称。
春为何意?
《释名》曰:春之言蠢也,万物蠢然而生。
《释名》给出的结论就是春就是生发之时,也就是周期生的起点。
冬为何意?
《释名》曰: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曰:冬,终也,物终成也。
显然冬就是终点的意思。
有了“四立”后,古人觉得这个精确度还不够,于是在“四立”中再进行细分,也就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辰。这好比从立春到立夏中间再定一个中点,从立夏到立秋中间再定一个中点,以此类推。
类似如我们有了东南西北之后,觉得精度不够,再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再往后觉得还可以继续精细,就将这八个环节再进行细分,每一个环节分为3份,再结合自然界的变化,就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篇。这是经过长期实践发现的,而不是某一个人在一天内发生或造出来的。
所以二十四节气归根到底就是太极图的细化。
这二十四个节气不是单独存在,而只是在一个周期内,古人为了方便我们认知,将其命名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我们经常说要顺道而行,遵循天道而行,这个二十四节气就是规律,你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比如从春天到夏天,衣服自然越穿越少,从夏天到冬天,衣服自然是越穿越多。
为什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呢?也是顺时而说。因为夏天人们为了避暑反而会吃一些冰冷的东西,体内容易生冷生寒。冬天刚好反过来。
如果你夏天就不吃冰冷之物,而且不洗冷水澡等等,那你吃姜未必就有效果,或许还会上火。萝卜也是如此。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缺的内容都不一样,补是应人而异,并非有通用之方。如果一定要说有通用之方,那就是顺天时。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称为天时,比如播种自然要在生发之时,而不是归藏之日。
这些就是遵天时而行。
由此演化成整个天地之间的万物皆如此。这种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思考方式,也是唯一的思考方式。
比如过犹不及,盛极必衰,儒家的中庸等等都是这种思想下的演化。
《道德经》中说的很清楚: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不要让自己走到盛,因为走到盛之后就是归藏了。这就好比过了夏至之后你再想回到立春,就必须要经历立秋,立冬的收缩归藏期,这是不可避免的。
详细就不展开了。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参悟这二十四节气,体悟天时,顺道而行,那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很益之事。用这个思路去看诸子百家的学术,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十四节气不能说是中国老祖宗发明的,而应该说是中国老祖宗记录下来计算成的。因为24节气本身就自然的存在着。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人也可以感觉到,一年当中有一个最热的时间,又有一个最冷的时间。
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万物葱荣;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万物凋零。
从而人们就可以感到热和冷的具体内容了,也就可以把最热的时候定为夏天,把最冷的时候定为冬天。
夏天和冬天之间,就是不冷不热的时间。
夏天向冬天过渡的时候,天已经冷了,地还是热的,各种植物已经结果子了,随后就是各种树木和草都枯萎了,掉叶子了。从而就把这个时间定为秋天。
冬天像夏天过度的时候,天已经热了,可是地还是冷的,渐渐的草和树叶都发芽了,钻出来了。从而就把这个时间定为春天。
春天是因为天热地冷,秋天是天冷地热,从而显得不冷又不热。
后来中国开始种植农作物了,人们就开始注意天气,希望该有风的时候有风,该下雨的时候下雨,不该有风的时候不要风,不该下雨的时候不要雨。并且总结成为风调雨顺。
风调雨顺就能保证自己种的庄稼能够丰收。
注意天气变化,就同时看到了天上的星星。
最后总结归纳出了以北斗七星为中心,可以把天分成4等份。
把天分成4等份的,就是一个十字形。
这个十字形的上方就是北方,下方就是南方,右边就是西方,左边就是东方。
于是当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北方的时候就是冬天,指向东方的时候就是春天,指向南方的时候就是夏天,指向西方的时候就是秋天。
这是因为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基本北极星就不动的。所以北斗七星是绕着北极星旋转的,从而它的勺柄就是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北了。
而这个烧饼旋转到正西正东正南正北的时候,正于春夏秋冬相符合。
因此就可以把这个十字架分层的4大份天体,以一个圆形的方式画出来。从而在圆形上每一部分天体就是90度。4个90度就是360度。也就是每一份天体有90度。
把每一份天体的90度再细分,就可以构造出24节气了。
24节气实际上就是把天空分成24等份,从而就可以把每一个季节再分得更细一些,用于揭示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就可以确定什么时节种植什么,该不该种了。
从此以后,北斗七星的勺柄到了什么地方,就应该做什么相关的事情,不能违反的。
后来再经过修改,提示各种物候的季节变化,更方便了。从而中国就建了因时,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也就是中国的农业步入了成熟期,可以人自己掌控,怎么种种什么了。
这就是中国农谚中说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来源起源和依据原理。
一年四季只是大概的说说天气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说的就更具体了,说出了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的逐渐过渡进程。
这就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其他国家的二十四节气不同的原因。
因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依据天上的北斗七星进行观察到的。
其他国家仿制中国的这个24节气,但是不知道怎么观察天象,因此不能与北斗七星相配合。
但是二十四节气有局限性,仅适用于北纬和南纬35度到40度纬度线一带。大于60度以后就有极昼极夜和极冷两季时期了。小于20度以后就是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了。
所以大于60度称为北极南极地区,小于20度以后就是热带地区了。
地球的极冷极热的两个地区之间,是温带地区。
所以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地球南北两极,与赤道附近的中间温带地区。
即,地球的南北两极是极冷的地区,共分两季:一个是极昼的整天都是白天的季节,一个是极夜的整天都是黑天的季节。
地球的赤道附近就是热带地区,也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旱季,一个是雨季。
从而只有地球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个地区内才是一年四季,也可分为24节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