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固定桥,有泸定桥。此桥为四川省泸州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卢益桥是大渡河河流上的一座铁索桥。
大渡河是一条较长较大的高山河流,泸定桥是架设在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
泸定桥
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1706年,跨越大渡河的第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建成,结束了大渡河两岸交通依靠渡船和溜索的历史,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古道也因此发生更易。
1935年5月29日凌晨6时许,红军战士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泸定桥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里写到:大渡桥横铁索寒。从清朝修建,泸定桥铁索跨越300多年历史。很多人并不知道,有一支修桥工匠组成的幕后军团,一直守护的这座英雄之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段生锈的锁链就来自于长征路上的著名战役——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曾赤手紧握着这条铁索链,夺取了泸定桥,越过了大渡河天险。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先遣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飞速赶到泸定,占领西桥头。下午四点,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临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我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三连紧跟其后,边铺桥边冲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川藏交通的咽喉称著于世,更以红军夺桥的英雄业绩驰名中外,载入中国革命 的光辉史册。1961年,泸定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