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对铊中毒有个基本的了解,以前大家对这类重金属可能连听都没听过,近些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铊及铊化合物可以经由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皮肤等途径快速进入体内,但主要是 经消化道进入,其次是呼吸道,可溶性的铊被胃肠道吸收后,不与血清蛋白结合,而以离 子形式进入血液,存在于红细胞中并随血液到达全身的器官和组织,有报道铊中毒患者血 细胞铊含量较血浆高 9 倍。组织对铊的吸收类似于钾离子,肾脏中铊含量最高,其次是睾 丸,其它依次为肌肉、淋巴结、胃肠、心脏、脾脏、肝脏,皮肤和毛发中含一定量铊。铊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速度比进入其他器官慢,同样脑中铊的清除速度也比在其他器官慢, 灰质中铊浓度是白质的 3 倍。铊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少数可通过乳汁、汗腺、泪液、 毛发和唾液排出。
铊和铊化物在体内的中毒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许多研究 表明,铊和铊化物进入体内后,如铊与蛋白和酶分子上 的巯基结合可干扰其生物活性,使动物血清中巯基含量下降;与半胱氨酸巯基结合影响毛 囊角蛋白的合成导致脱发;引起肝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导致过氧化损伤,引起肝、肾损 害;铊与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含巯基的酶结合,可导致氧化—磷酸化脱耦联,干扰能量的 产生,神经系统则首先受到影响,从而使组织功能出现障碍;铊离子对钾离子有拮抗抑 制作用,铊与钾理化性质相近,进入细胞内不易排出,铊与钠-钾 ATP 酶的亲和力比钾大10 倍,当铊在细胞内聚积,可替代钾参与酶学反应,在较低浓度时起兴奋作用,在高浓 度时就起抑制作用。通过竞争抑制钾离子的生理作用,可影响能量生成,产生铊中毒效应, 干扰一些依赖钾的关键生理过程。
铊化合物对人的急性毒性剂量为 6~40mg/kg 体重,儿童相对更为敏感,为 8.8~15mg/kg 体重,成人最小致死量(MLD)为 12mg/kg 体重。
铊的毒性高于铅和汞,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含铊合金多具有特殊性质,是生产耐蚀容器、低温温度计、超导材料的原料。一些铊化合物对红外线敏感,是光电子工业重要的原料。铊化合物还可以用来制备杀虫剂、脱发剂(醋酸铊)等。另外,在生产鞭炮(花炮)的原料中往往也含有高量的铊,其副产品氯化钠(非食用盐)中同样被污染,当人体食用了这种非食用盐(常有不法分子将此种盐贩卖)后引起中毒。铊中毒大多由于内服铊盐或外用含铊软膏治疗发癣(我国现已不用)所引起,少数病例是由于误服含铊的杀鼠剂、杀虫剂、灭蚊药所致。因此日常接触、摄入是导致铊中毒的重要因素。铊化合物可以经由完整皮肤吸收,或通过遍布体表的毛囊、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吸收。有病例显示,暴露于含铊粉尘中2小时,便可能导致急性铊中毒。此外,由于矿山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也有可能导致居民通过饮食摄入含铊化合物,产生急性或慢性铊中毒。
上一篇:司令参谋长政委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