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人笔下,“浮云”既可以表达淡泊名利、闲适隐逸的精神状态,又可以作为反面势力的象征来描写批判,还可以抒发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感以及对前途的忧虑之情。浮云的飘忽不定、神秘莫测的特性,变化多端的外形,容易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想象。
云是一种变化多端的事物,时而飘渺高洁,时而隐天蔽日,时而多彩绚丽,诸般情态,见之于诗人笔下,再融合作者情感,便分诸般情态,见之于诗人笔下,再融合作者情感,便分化出“白云”“青云”“瑞云”“浮云”“乌云”等不同意象。
一、表现适时的天气状况,回归本意
“浮云”有时代表着晴好的天气,给人的感觉是欢畅、自在。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展现的就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浮云”有时又与阴天、雨天紧密相连,给人以凄冷、悲伤之感。如: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在听闻晁衡的死讯后,洁白的云朵,也瞬即变成惨淡的颜色布满苍梧,忆念情深,语含悲悼,把“浮云”拟人化、情感化了,从而更添悲伤的色彩。
二、象征飘忽不定的人生际遇
“浮云”的干变万化,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变幻不定的人世间。杜甫的“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哭长孙侍卿》)便是很好的比喻。而他《可叹诗》中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则是以“浮云”的变幻比喻人事的无常。“浮云”一会儿像白衣裳,一会儿又变得像苍狗。就如这人世间一般,变化无常。“浮云”有时与露水连用,表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例如:杜甫的“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仕途多舛的感慨。而现今也用“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来比喻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
三、象征妖艳美丽的女子
“浮云”轻盈柔美而又千姿百态,犹如妖娆美丽的女子。首先,代指美女的头发,例如,卢照邻的“片片行云着蝉翼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长安古意》)其次,用“浮云”来比喻美人优美的舞姿,如李白的“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最后,便是指代美人本身。如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便是描绘和歌女分别的画面。例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经·出其东门》形容美女非常之多。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所写的是家中女子思念在外的丈夫,不知道他何时才能回来。除了“浮云"和“游子"有共同特点外,诗歌还有“比兴”手法,浮云遮住了白日,掩盖了太阳的光辉,使得太阳昏暗不明。有一种说法,古代男子就是家里的天,就是女子心中的“太阳"。游子外出闯荡,有什么能够“蒙蔽自己心中的太阳?只能是受到另外一个女子的诱惑,贪恋美色罢了。
四、象征游子四处飘荡,感叹身世飘零
“浮云”总是漂浮不定,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浪迹四方、居无定所。在诗歌中“浮云”常与“游子”的形象相伴前后,抒发了游子思乡、怀友的凄凉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为什么和游子两者都有漂泊不定,聚散无踪的特点。而“故人情"却像“落日"那样依依不舍,久久难离。
有“西北有浮云……客子常畏人。”( 曹丕《杂诗》) 诗歌开篇化用《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浮云”与“我”是同一的关系。游子是以“浮云”自喻,抒发生不逢时,客居他地,思念家乡之苦。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中“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用浮云之飘荡,喻人之客游。杂感情。如“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淮上对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作者在淮上遇见了阔别已久的梁州故人,两人回忆起以前欢聚痛饮的乐事,似乎羁旅之情也得到了缓解。但是十年漂泊,当初人如浮云一样分离飘散,别后的人世沧桑,万般愁绪都在流水般的岁月里散,别后的人世沧桑,万般愁绪都在流水般的岁月里。
五、象征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用来表达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气度
正因为浮云的轻,很多比较重视精神追求的诗人,也常常把“浮云”比喻成功名利禄,来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最早的表达应该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霸》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看淡世事,不值得全放在心上。陆游《仲秋书事》:“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则是把富贵看破,视若浮云。还有唐皎然《答胡处士》:“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功名富贵、世事聚散都如浮云,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忘却尘世烦恼等种种或闲适或失落或自勉的情感。诗人们都愿意用“浮云”象征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以及无心于功名利禄的隐逸精神。例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便用云与鸟表明自己无意出仕,体现了其高洁的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六、象征飘渺灵动的状态
“浮云”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有一种自由飘飞的灵动美。如:韩愈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形容琴声飘荡远扬,就好像是浮云柳絮在辽阔的天地间随风飞扬,使得昂扬飘荡的琴音犹如在耳旁回荡。这种意蕴,有时用来描写初恋女子的相思情态,如:徐再思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双调·蟾宫曲】《春情》)作者以春景写春情,铺陈了相思的情态,把女主人公的一往情痴描写的淋漓尽致。
七、象征邪恶力量,有时也用来比喻敌人或是对立的一方
“浮云”在天上飘荡,难免会挡住太阳的光辉,变成一块“乌云",这本来是浮云的自然特点,被想象奇特的诗人用在君臣之间,“浮云"便成为了奸佞小人的代称。如王逸的《楚辞章句》:“飘风云霓,以喻小人。”陆贾《新语》:“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的飘忽变幻,如同小人反复无常的个性;浮云的灰暗厚重,象征小人势力的强大。李白《登金陵风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既然用“天无二日"的“日"来代君主,很自然地“浮云"成了遮掩光辉的小人,即安史叛军,还有他的“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昌浩》)则是指扰乱国家清平的“浑浊”之物。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指的是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还有“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 齐己《浮云行》) 意为朝野内外,自有贤德之人,怎么能允许谗言媚主之人猖狂得意。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解释,都是从浮云“飘散不定,能遮蔽阳光"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联想。我们可以看出“浮云”的意蕴丰富多彩,凝聚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充实着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
“神马都是浮云”,这句现代化用语别具一格,诙谐幽默,琅琅上口,甚至可以用这几年流行的“小清新”一词来形容。
今天这句话表现了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不拘小节、一笑而过、不急不躁、淡然面对的态度。虽说起来轻巧,但做起来也难。
在古代,“浮云”往往指的是自然天气。古代名家文采斐然,有时候灵感一触即发,昂首对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云朵,张嘴就能作诗一首。
古诗句中,表面上看是描写云的景色,其实包含着了诗人的复杂内心,只不过是借景抒情罢了。
比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里是这样描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在早晨云雾笼罩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在这里,他把云雾描绘成了“彩云”,而不同于“乌云”,难掩作者的喜悦心情。
又比如杜牧的《云》:“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这里,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对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感到惋惜之情。
读过唐代诗人李邕《咏云》这首诗的朋友都知道,他是这样描写的:“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因作者为人耿直,不畏权贵,流寓江湖不被赏识,这里用拟人手法,借彩云而惊觉美好将逝的心理,流露出暮年来临的无奈。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的上一段“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作者在这里描写的天、人、云都是在水里的倒影,给人感觉活泼充满动感。而通过下半段“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会发现作者把辛酸藏在了迷人的山光云景后面,透露着孤傲清高的品格,抒发一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心声。
下一篇:何谓舍利子,何为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