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有几个片段谈到孔子在鲁国为官前曾在鲁国接待过齐景公,还去过齐国,与齐景公有多交流。
以下是几个片段的释文: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地处偏僻,他能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地方虽然偏僻,施政却很适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赐给他大夫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交给他执政大权。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就算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这个霸主还是小的呢。”景公认为很有道理。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与郈昭伯因为斗鸡结怨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队攻打平子。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共同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失败了,逃奔到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之后不久,鲁国发生变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与景公接近。孔子和齐国的首席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就学习它,专注地几个月感觉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称赞他。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怎样管理国家,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太好了!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它呢!”
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询问怎样管理国家,孔子说:“管理国家要节约开支。”景公很赞成,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这种人能说会道又不能用法来约束;高傲任性,不能处在低下的位置;重视丧事竭尽哀情,倾家荡产隆重办理丧事,不能把这种做法做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这种人治理国家。自从圣贤们相继下世,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仪音乐缺失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隆重的仪容服饰,使上朝下朝的礼节繁琐,小心快步行走的规矩,几代也不能把这些学完,毕生也不能把这些吃透。您要用这些来改变齐国的风俗,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后来齐景公礼貌地接待孔子,不再问那些礼节的问题了。
有一天,景公留下孔子说:“用鲁国对待季氏那样的待遇给您,我做不到。(就)用鲁国对待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给您。”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景公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您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说实话,早年没研究孔孟《道德经》《左传》之前,我对《史记》是深信不疑,越研究越对《史记》产生了“不可信”的认识。
研究《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感觉司马氏父子至少在先秦历史整理中有太多的胡说成分。就以上几个片段看,几个事件有没有,哪个在前哪个在后,都不好说。没做过官,三十几岁的孔子,在鲁国都得不到任用,在齐国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