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上下联六要素:
1、按字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别扭。
2、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4、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5、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
另外,上联在左还是右要看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那么上联则贴在左边。
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也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作为春节的传统,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现如今,很多单位、商家都在发春联,对于我们来说,春联并不缺,有的家庭还嫌太多。不过,对于住楼房的居民来说,在贴春联的时候却遇到不少麻烦,有的防盗门太小,春联需要瘦身,还有家庭因为没地方贴春联,把春联贴到了楼道墙上。其实,按照传统,这种贴春联的方式是很不正确的。
春联,俗称门对子。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朋友马君说:临近春节,许多地方都在发春联,单位、商家、银行等发的春联加起来共有10多副,好不容易挑选了一副准备贴到防盗门上,却发现不那么配套,贴了上下联之后横批就放不下了,只好另选一副再贴,不过在张贴的时候又碰到了麻烦,由于去年的春联粘得太牢,光撕旧春联就花了半个多小时,“还剩那么多春联,真浪费。”
按理春联不应该贴在门上,但笔者发现,在很多城市住宅小区,不少楼房住户没地方贴春联,有了春联后,要么贴在防盗门上、要么贴在楼道墙壁上。在我们甘肃平凉城某小区,笔者看到很多户人家去年过年贴的春联还在,而且贴得很不美观,有的干脆贴到了内门上 。仔细一看,原来是门框墙太窄,只有七八厘米宽。小区住户赵女士说,前年贴春联时,发现邻居家已率先贴了一副春联,她家的春联就没地方贴了,最后只好把春联扔进了抽屉里。她说,按老家习俗,新房第一年过年一定要贴春联。他的新房有130多平方米,可大门却设计得很不合理,靠墙的一边,门边只有8厘米宽,根本没有地方贴春联。
住楼房贴春联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大家只要把它贴上去了,就算了了心愿,至于贴得是否正规,没有人太在意这事。上联、下联贴反了的很多,但只要是吉祥话,怎么念都是那个意思嘛。不过,对于住楼房无法贴春联确实也很遗憾,大家建议开发商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这也是体现人性化需求。
问的很好。首先来说什么是上下联。区别上下联主要就是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字是第三声或者是第四声韵为上联。俗称为“仄”声。最后一个字为第一声和第二声为下联。俗称为“平”声。举个例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岁字是第四声,为上联。年字是第一声为下联。上下联区别好后,按照现在人的观点,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如果按照过去是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根据老传统的习俗,春节贴对联主要意义是封门。现实中的意义是辞旧迎新。把话说的在明白一些就是喜庆。可是在农村有很多很多人不分上下联,也不分左右,这并不奇怪。过去读书的人不多,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算是现在人都识字,可是区别不开上下联的也大有人在。而我国地域之大,读字声音也大不相同。因此,春节贴对联不必那么咬文嚼字。只要把对联贴上了,我们过年的喜气就有了,又何必去纠结那么多?贴正了就是现在人的贴法。贴反了,就是按照老古规。怎么贴都有理。
上一篇:甘薯是什么?什么是基肥?